安德宇:画家画瓷的发展概况
2011/5/5 21:49:33
本文为安德宇毕业论文的章节节选
对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时期加以说明。第一:称之为浅绛彩期,“浅绛”原是山水画的术语,为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渲染而成的山水画。中国画中的“绛”即赭红色,又染以浅色,故得名“浅绛”。
但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彩”或“浅绛”,是指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在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颜色,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在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
关于浅绛彩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嘉庆道光年间,它是在传统粉彩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釉上彩新品种。它在创作方式上强调个性表现,以诗、书、印﹑画有机结合。因而浅绛彩瓷画又称瓷器上的文人画。之所以与文人画相联,是因为晚清民国初年景德镇的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形式移植到瓷器上,直接以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写富有诗意的画作。这些作品气韵生动,刻画传神,用笔用墨设色精妙,富有层次感,他们的画作或以宋元以来的纸绢画为粉本,或拟“四王”,“扬州八怪”等人的笔意,或拟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等海上画派名家的风格。并开创了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月与作者姓名的先河,并在落款处绘有印章。正因如此,一大批文人画家,如张熊,范金镛,黄士陵,吴待秋,王震,吴士鉴等,他们纷纷操笔在瓷器上绘画,才使得浅绛彩瓷流行于世,鼎盛一时,且都有作品传世。
第二:称为上世纪60年代艺术为大众服务,画家来景德镇体验生活期。1964年7月由上海市美协组织,朱屺瞻等四位画家共同来景德镇体验生活并进行瓷画创作,是年朱屺瞻73岁,王个簃67岁,林风眠65岁(图10),唐云54岁,当时他们住在景德镇饭店,各各都是“丹青不知老将至”。负责照顾四老起居生活及考察的是陆如,四老在景德镇逗留了45天,自始至终都是陆如一直陪伴左右,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四老不仅把海派绘画的真谛教给了陆如,而且还同他共同探讨国画入瓷的实践和理论,这和陆如老师当下的成就是分不开的。1966年同样是陆如结识并拜师著名画家许麟庐先生,当时许先生在景德镇进行绘画艺术讲座和画瓷艺术创作,许先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关门弟子,尽得齐白石红花墨叶派的真传,可见陆如老师有幸得到海派和齐派的真谛,难怪有如此的成就!
在孔六庆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书中提到,津门画派领袖人物孙其峰也到过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收藏家》杂志编辑部主任唐吟方先生提到上个世纪60年代新海派画家;唐云、林风眠、朱屺瞻、王个簃、关良等曾在景德镇画过瓷器。
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只有这些,但这其中却反映了三点问题。第一点:根据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他们可能不是主动来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的。这点笔者的体会是当时的文艺创作方针;“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他们来景德镇进行创作是响应当时的文艺口号,有点被迫的意思。第二点:从绘画派别来看,以海派为主。如唐云、朱屺瞻、王个簃,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海派和画瓷很有缘份。对于其中的原因,这和近现代艺术品的商品化有很大关系,而且上海是艺术品商业化的主要阵地。第三点:此段时间画家画瓷的作品数量应该很多,可是从现在的博物馆藏和出版物来看,似乎又是凤毛麟角。但是他们的绘画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的确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作品流传问题,笔者个人的观点是当时他们应该画了很多,而且是以新彩和青花为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