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柴窑掌门人黄辉解读“小柴窑”
2011/5/23 21:48:00

    黄辉.1946年出生于江西上饶,祖籍河南。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下放江西鄱阳返回后,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研究40年,现为中国收藏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擅长青花并对历代青花原材料、青花釉、青花料配制、瓷器修复及高仿、柴窑烧炼等工艺都有较深的研究,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二套“中国瓷节”专访,尤其对景德镇古陶瓷鉴定具有较高的水平。
    2000年8月参加过中国一荷兰中国文化节,青花作品被授予最高荣誉奖:2001年11月在日本福冈青花作品陶艺大赛上获优秀奖……2003年投资新建“皇柴窑”,成为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指定仿古瓷定点生产单位。黄辉的作品远销国内外,在北京、台湾各大博物馆及收藏界具有较高的名望。
    这是一座景德镇地区所特有的传统窑炉,它完全按照景德镇镇窑规格缩小而建,它是中国国内唯一正在正常使用的以松柴为燃料,并完全能适应烧炼各种高中档、高温颜色釉、青花瓷需要的传统窑炉。在今天它以“小柴窑”这一美名,享誉世界,驰名中外。而如今他的“小柴窑”已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申请“皇柴窑”商标获得受理。
对柴窑情有独钟
    “皇柴窑”的掌门人黄辉先生,在景德镇的仿古瓷生产行业,可谓是一名资深专家。他不仅是皇柴窑的窑主,还是生产企业的厂长,按景德镇陶瓷行话来说,他是烧做两行的行家里手。他与人交往不温不火,虽然不善言谈,但也成了他专心学问的优势。70年代开始,他潜心钻研陶瓷技艺,他是樊家井村最早办陶瓷作坊者之一,他对烧炼颇感兴趣,他烧过煤窑、气窑、柴窑,但对柴窑情有独钟。1985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让他有了施展身手的舞台,多年来的实践积累,他从釉料配方、泥坯成型到烧窑把桩无一不精。1992年至1995年,他还承包过镇窑的烧炼,使他对柴窑的烧制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3年他投资30多万元,在镇窑对面建起了如今的“皇柴窑”。他之所以将他的“小柴窑”注册为“皇柴窑”,一是他的“小柴窑”是翻版后的镇窑,只是大小之区别;二是皇与黄谐音。
    他对柴窑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告诉我们,柴窑传统制瓷,在窑炉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柴窑是古代窑炉最先进的窑炉,景德镇“瓷都”之名,也是由柴窑烧制出来的,现在充分利用柴窑是为了传承古代制瓷工艺及窑炉技艺不失传,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景德镇古代制瓷工艺是怎样烧成而享誉世界。古代柴窑本身也是先进的窑炉,炼成气氛好、火焰长、热力极高、无污染,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窑炉无法比拟的。
    他说,柴窑与制瓷工艺是相互结合的,没有多年的制瓷技艺及烧窑的技术是无法烧成一窑好瓷的。在传统上柴窑一窑瓷器的好坏,全靠把桩师傅,窑内的温度前后左右相差很大,什么窑位放多少温度的泥坯,什么地方适合单式釉瓷,什么地方适合高温,是有一定学问的。故而,把桩师傅要靠多年的实践经验才可成名,景德镇有一句老话说,三年可以出一个状元,十年不一定出得了一个把桩师傅,然而窑主也要有一定的经验及制瓷技术才可生存。
    黄辉先生对“皇柴窑”的保护利用,还有他的精明之处,那就是他按照窑位窑温安排他的生产,每月一次满窑时,他都和把桩师傅亲临现场指挥,根据匣钵的新旧、质量好坏、釉的软硬和所需温度进行配备,最大限度地、合理地使用窑位,使“皇柴窑”的烧制成本更经济实惠,窑青率更高。
业界高度评价
    随着“皇柴窑”的名气不断远扬,黄辉的仿古瓷生产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越做知名度越高,先后被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指定为仿古瓷定点生产单位,而且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景德镇青花仿古瓷唯一一家定点单位。不少国内外著名陶瓷研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