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信:残瓷镶银朽化神奇
2012/1/17 20:37:49



 

吴忠信和他收藏的瓷片标本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收藏四五千片残瓷碎片,这不足为奇。难的是,年逾古稀的吴忠信竟独辟蹊径,设计制作了400余件镶银瓷片,化残缺为艺术。他觉得:“残存的瓷片都不美,只有搞陶瓷研究的人会喜欢它,但是瓷器残件就整体而言,它是残件,就残件上的某个花纹来讲,它又是完整的。我就想像摄像机的特写镜头,放大取材,再配以银线装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这样,更宜于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吴忠信喜欢收藏残瓷碎片,这不足为奇。难的是,年逾古稀的吴老竟独辟蹊径,设计制作了400余件镶银瓷片,化残缺为艺术,美妙绝伦。
  江西省东北昌河边的小城,是73岁的吴忠信老人每个星期必定要光顾的城市。吴忠信在一处处被挖掘出来的民窑旧址上,痴迷地拾掇着残瓷碎片。老人掏钱把这些在他人眼里毫无价值的碎瓷片尽可能地带回家,日复一日,几十年来已经收集了四五千片。
  这四五千片瓷片标本,左一箱,右一箱遍布吴忠信老人家的桌上、床下、阳台、书橱。吴老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都被外国人发扬光大,推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唯独瓷器,时至今日,还能一枝独秀。
  吴老本是九江瓷厂员工,在瓷厂工作了大半辈子,虽然不是陶瓷工艺美术师,但长期浸淫其中自然而生出对瓷器特别的喜爱。
  景德镇是闻名遐迩的瓷都,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已被炒到天价,吴忠信却选择收藏不名一文的残瓷碎片,甚至卖掉自己早期所藏的、具有巨大升值潜力的名家作品来支持现在对碎瓷片的收藏爱好,这令许多人百思不解。
  对于这个,吴老自有考量。他说,完整器的收藏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非一般人的财力所能承受。他收藏瓷片,不为着投资挣钱,若从考古、研究、赏析角度出发,不论碎瓷还是其他瓷器,其内在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无巨大差别,都共同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追求。
  相较于官窑,吴老更钟情于表现平民历史的民窑。“官窑更注重器形,民窑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我更欣赏民间艺人在表达创作上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近几年,出土的瓷片中,民窑青花瓷片数量居多,再加上他对青花瓷碎片上的明代画法情有独钟,因而,最终选定的收藏方向为景德镇明代和清三代的民窑青花瓷片。
  “我玩瓷片,主要是从民窑青花的绘画上去学习和研究。从洪武到崇祯,明代的民窑青花,它的技巧、它的风格、它的流派、它的内容,是景德镇陶瓷史上空前的个性化的现实主义杰作。这大群瓷画家,一人一物、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白描也好、工笔也好、写意也好、泼墨也好,总是在无拘无束,似与不似之间挥洒神来之笔。”
  吴老收藏到的瓷片,其上的绘画图案基本有五大系列,有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每个图案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故事或寓意,而他自己玩瓷片几十年,还有很多瓷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他所不能了解的。他说,收藏瓷片是很费心和费精力的一件事,别人替代不了。每周,他都会穿着最朴素的衣服,从九江到景德镇的瓷片市场,跟摊贩们聊天、交朋友。摊贩们去吃面条,他也跟着去吃上一碗面条,摊贩们去窑口,他也坐在摩的后面跟着上窑口。
  吴老收藏瓷片,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在跟我们展示一只带“野猪”图案的瓷片时,回忆起自己曾错失一只“家猪”的故事,至今还扼腕叹息。他说,明代250年是朱家的历史,为避讳,极少有在瓷片上绘制猪的图案。吴老为了集齐以12生肖为图案的瓷片,到处去找猪,而且以家猪为上,但遍寻不可得。一次在小摊上看到一明晚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