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庄谈:当代北宋官窑瓷器的创作与收藏
2012/7/8 21:22:04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何浩庄谈北宋官窑瓷器的创作、收藏:
  中国传统五大名窑之官窑
  “王者之瓷,社稷神器。”北宋官瓷,可谓是北宋至尊“艺术家”徽宗最高审美追求的创制,它不仅开创了御制官瓷的先河,更因其“龟背片、鳝血纹、紫口铁足、温润如玉”的典雅端方之美,光烛千秋。据统计,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二十多件北宋官瓷藏品中,乾隆皇帝刻铭达十余首,可见北宋官瓷在明清两代继续受着顶级的皇家礼遇。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传统“五大名窑”中的汝、哥、定、钧四大窑口都已恢复烧制,高仿品日渐惊艳世人之时,北宋官窑窑址却依然深深地沉睡在开封城的黄泥底下,不可知也未可考。最终,北宋官窑炉火的复燃成就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何浩庄,而他的高仿品也被专家称为“何氏北宋官瓷”。
  迷茫:临阵受命却不得其门而入
  1980年,因“五大名窑”中的其他四大名窑炉火已经重燃,国家经贸委的领导到河南考察,便提出了复烧北宋官窑的要求,开封第二轻工业局于是把任务下达到了何浩庄所在的工艺美术实验厂。
  “看似机缘巧合,但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却发现自己过往三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似乎就在为这一天埋下伏笔、做足铺垫。”何浩庄说,“开封是七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起,很多人就喜欢收藏古玩,而我们家祖祖辈辈对瓷器都情有独钟。像我爷爷收藏的各窑口瓷器,单小茶壶就有几百件,个个花卉纹样不相同。我盘玩着这些物件长大,对瓷器自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甚至于“文革”时,家中藏瓷被洗劫一空,何浩庄为了与红卫兵争夺一个他最为喜爱的紫红瓶,被打得皮开肉绽都毫不畏惧。而进入工艺美术实验厂后,何浩庄自己既画中国画,同时也负责组织全国现当代名家的画作在“广交会”期间的出口工作。当时,何浩庄有幸接触到李可染、李苦禅、程十发等大家的真迹,自己的艺术素养又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在何浩庄进入工艺美术实验厂之前,厂里曾尝试过烧制日用陶瓷,对配方没做科学研究就一把火烧将起来,结果几乎搭进全厂的财力物力,最后却连个完整的瓷胎也没见着。因此,这一次接到任务,厂里很多人都心有余悸,何浩庄却没这方面的心理负担。但是,真正接下任务的何浩庄一翻资料,不由得吓了一跳。原来,北宋官瓷的美已深深震撼了全世界,德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有机构和研究者在不遗余力地破解北宋官瓷的密码。“当时,德国一间陶瓷技术学校就研制出了高仿的北宋官瓷斗笠碗,在市场上卖得很贵。”这激发了何浩庄的斗志,他身上的使命感更强了。
  然而,该从何处着手恢复北宋官瓷的烧制,却是横亘于眼前的一座大山。
  探求:陶瓷老艺人无私献秘方
  宋代开封城的地面已被历史上黄河一次次的泛滥掩埋于七八米之下,像其他名瓷那样靠窑口发掘出来的瓷片进行化学分析后获得配方的路途是行不通的了,何浩庄只有另辟蹊径。
  文献记载最初“官汝不分”,这让何浩庄眼前一亮,于是他带着同事,开始拜访汝瓷和钧瓷的老师傅。听说杭州的南宋官瓷也恢复烧制了,他又马上转战江南,哪知却吃了闭门羹。“当时烧制南宋官瓷的瓷厂领导说,其他车间都可以随意参观,唯独官瓷不行。”
  沮丧的何浩庄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得知南宋官瓷的恢复烧制是萧山瓷厂和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完成的,即刻又赶往浙江美术学院。“邓白、高建新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官瓷的历史传承情况和知识,还带我们参观了实验窑口,并建议我们到景德镇看看,那里明清的御窑厂可能也有仿北宋官瓷的。”
  在景德镇,何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