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亦谐弥勒像
2013/1/10 23:27:21
俗话讲,“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寺庙多居山林之处,因此寺庙大门称为“山门”。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因此,韦驮像和弥勒像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韦驮像多为童子状,穿着全身甲胄,手执金刚杵,模样威猛。而弥勒像为一尊胖大和尚,袒胸凸肚,箕居而坐,手掐串珠,笑容可掬,令人一见顿生亲切之感,欢喜之心。弥勒像旁常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然而,弥勒的本相并不是如此,这尊造像已经完全汉化,并被注入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据《弥勒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弥勒是他的姓,意译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意译为无能胜。也有人认为阿逸多是姓,弥勒才是名。
白居易是一位弥勒迷
图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已故)作品【坐岩戏珠弥勒】,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佛经记载,弥勒跟随释迦牟尼修炼,却先佛入灭(圆寂,即去世),升到兜率天成了弥勒菩萨。在人们熟知的《西游记》里,兜率天宫是太上老君居住炼丹的地方,而在佛经里,它成了弥勒的乐园。兜率意为喜足,居此天者,欢喜满足。其中有内院和外院之分,外院是诸天人游乐之处,内院是补处菩萨住处。所谓补处菩萨,是指修菩萨已达最高境界而待时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即候补佛。据说释迦牟尼下生成佛前,就曾以补处菩萨的身份住在兜率内院。释迦牟尼成佛后,弥勒接替他的位置,也以补处菩萨身份住在兜率内院。
对许多佛教徒来说,兜率天是有极大诱惑力的境界。唐代玄奘法师临死前,一心念弥勒,祈求往生兜率天。大诗人白居易晚年也是一位弥勒迷,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说:“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听前。”东晋的道安和尚及他的一些弟子,也曾屡屡发愿要以兜率天为归宿。
印度的佛像菩萨像,头发短而蜷曲,眼睑下垂,表情严肃,不会嬉皮笑脸,弥勒像也是如此。河北正定隆兴寺里有一座慈氏阁,阁里立着一尊印度式的弥勒像。这尊弥勒像眼观鼻,鼻观心,凝神入定,妙相庄严,与中国式的弥勒像迥然不同。
妙相庄严的弥勒被中国人改造成形象诙谐的大肚和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事出有因。原来,五代后梁贞明年间,明州岳林寺(在今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法名契此,号长汀子,身材矮胖,形象猥琐,随处坐卧,四处化缘。《历代神仙通鉴》称,这个和尚“常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悉贮袋中。卧雪不沾,示人吉凶,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契此和尚的疯癫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而名噪一时,被称为布袋和尚。因契此临终前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世人便以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于是,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