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丛书总序
2013/5/28 20:49:38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为师是道的承载者,又是道的传承者。师为表率,师为范模,而大师则是指有卓越成就的学者或艺术家。他们站在文化的高峰,不但辉煌一世,并且开创了人类的文明。一代一代的大师,以其巨大的成果,建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大厦。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师,不论在学术界还是艺术界,大都是群众敬仰的尊称。目前由国家制定标准而公选出来的大师,惟有“工艺美术大师”一种。这是一种荣誉、一种使命,在他们的肩上负有民族的自豪。就像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拼搏,那桂冠和金牌不是轻易能够取得的。
    我国的工艺美术不仅历史悠久、品类众多,并且具有优秀的传统。巧心机智的手工艺是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考工记》就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明确以人为中心,一边是顺应天时地气,一边是发挥材美工巧。物尽其用,物以致用,在造物活动中一直是主动地进取。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那些东西看,诸如厚重的青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辉煌的金银器、净洁的漆器,以及华丽的丝绸、精美的刺绣等,无不表现出惊人的智慧;谁能想到,在高温之下能够将黏土烧结,如同凤凰涅集,制作出声如磬、明如镜的瓷器来;漆树中流出的液汁凝固之后,竟然也能做成器物,或是雕刻上花纹,或是镶嵌上蚌壳,有的发出油光的色晕;一个象牙球能够雕刻成几十层,层层都能转动,各层都有纹饰;将竹子翻过来的“反簧”如同婴儿皮肤般的温柔,将竹丝编成的扇子犹如锦缎之典雅;刺绣的座屏是“双面绣”,手捏的泥人见精神。件件如天工,样样皆神奇。人们视为“传世之宝”和“国宝”,哲学家说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不想用“超人”这个词来形容人;不论在什么时候,运动场上的各种项目的优胜者,譬如说跳得最高的,只能是第一名,他就如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
过去的木匠拜师学艺,有句口诀叫:“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说明前三年不过是获得一种吃饭的本领,即手艺人所做的一些“式子活”(程式化的工作);再学三年并非是初学三年的重复,而是对于造物的创意,是修养的物化,是发挥自己的灵性和才智。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潜心于此,何止是苦练三年呢?古人说“技进乎道”。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象,运用手的灵活,获得驾驭物的高度能力,甚至是“绝技”。《考工记》所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只是说明设计和制作的关系,两者可以分开,也可以结合,但都是终生躬行,以致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众所周知,工艺美术的物品分作两类:一类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品,围绕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方便,反映着世俗与风尚,由此树立起文明的标尺;另一类是装饰陈设的玩赏品,体现人文,启人智慧,充实和提高精神生活,即表现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两类工艺品相互交错,就像音乐的变奏,本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工艺品的材料有多寡、贵贱之分,制作有粗细、精陋之别,因此便出现了三种炫耀:第一是炫耀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连用品都有级别。皇帝用的东西,别人不能用;贵族和官员用的东西,平民不能用。诸如“御用”、“御览”、“命服”、“进盏”之类。第二是炫耀财富。同样是一个饭碗,平民用陶,官家用瓷,有钱人是“金扣”、“银扣”,帝王是金玉。其他东西均是如此,所谓“价值连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