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七十二道工序
2017/10/13 13:20:27

      景德镇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其制瓷历史“始于汉世”,是一个水土宜陶的城镇,在宋代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设置“瓷局”、开设“御窑厂”,成为“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以其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催生出灿烂的陶瓷文化,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赢得了中国乃至世界“瓷都”的历史地位。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到制瓷工序“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以影像艺术视角展示景德镇陶瓷七十二道工序制作技艺,从一个新的视觉来了解和传播景德镇精湛的陶瓷制瓷工艺,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尝试。
      一、选矿
 
1、勘山
      景德镇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矿藏量最大的是优质瓷用原料——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瓷土都有矿脉,得寻找矿源、矿点。元代制瓷工艺一个重大改进就是将制瓷原料从原来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从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烧成中的变形率,为造大型复杂器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烧矿
      古代采矿由于表层祼露的矿头比较坚硬,用薪柴堆放在上面明火烧一阵,然后担水浇灭,石质由于热胀冷缩,矿石就会出现裂缝,用养角镐、锄头顺着石纹向里挖掘,慢慢就成了一座瓷石矿洞了。
      二、制不
 
3、运石
      景德镇水土宜陶,山区瓷石丰富,溪流密布,是水碓粉碎瓷石最廉价的动力。瓷石矿大多在山里,运输矿石得人力担筐肩挑或独木轮车运送,一般要挑到临河建有水碓棚的地方进行粉碎加工。
 
4、碎石
      在水碓棚边,人工先把挑来的大块瓷石用铁锤砸成鸡蛋拳头大小的规格,以备碓石进一步粉碎。
 
5、筛洗
      人工把瓷石进行淘洗,去除杂物,提高原料的纯洁度。
 
6、舂石
      水碓棚都挖有一条引山溪的水渠,利用水的落差,冲动碓轮上下起落,而瓷石放在碓臼里,被击打成粉末状。
 
7、淘洗
      把舂石后碎粉淘出来浸到棚内的淘洗池里,不断地用泥耙淘洗,弃去粗渣,淘成粗泥,而粗渣返回碓臼继续舂打。
 
8、过筛
      淘洗后的粗泥过筛入沉淀池,弃去细渣。
 
9、制浆
      瓷泥沉淀池沉淀后放掉余水,用砖头吸干水份,得到稠化浓缩的瓷泥浆。
 
10、制不(dun)
      瓷浆泥阴凉几天,成泥后放在长方形模匣里,用隔泥线去掉多余的泥,提去模匣,就制成长方形的“不”(dun)子半成品原料。
      三、运料
 
11、船载
      景德镇境内水系发达,主流昌江,源自安徽祁门,经浮梁穿城而过,流入鄱阳湖。四乡有大小50多条河流汇聚昌江,形成了便利的水运网络和南河流域、东河流域、西河流域陶瓷文化。古代以水运为主,泥秞瓷土“不”多以竹筏、船运出山到商行、作坊。
 
12、存行
      原料的经销商把色泽纯净、品质细腻的瓷土以现金交易,或者以先赊货给制瓷作坊。明代开始对各道工序进行分类组合,建立比较完备的行业生产体系和营销网络,如原料业的“白土行”、燃料业的“窑柴行”、成型业的圆琢两器作坊、烧窑业的“挛窑店”和“满窑店”、彩瓷业的“红店”和“洲店”、包装业的“茭草行”以及运输业的“船帮”等等。
      四、烧釉
 
13、烧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