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为了追求特殊的视觉效果,“随性”派会违背传统金缮师的修补理念,将器物的原貌创作为面目全非的新事物。
如果说“随器”派是中规中矩的大叔,那“随色”派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而“随性”派就纯粹是个性张扬的少年郎了。金缮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审美,一种完善,一种创造。





          金缮的工艺流程:首先,准备好金缮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工具,在器物的伤口涂以蛋清,放置几分钟,再将米粉或糯米粉与水混合,混合后再加入大漆进行搅拌至均匀,然后擦掉涂在器物伤口的蛋清,在碎片的“伤口”上涂上混合后的大漆,涂上以后将碎片进行紧密黏合,待大漆干后,再对器物的伤口处用砂纸进行打磨,上漆灰填补缝隙,再上红漆,待漆干后再上金。以金缮去修补器物,前后过程至少要持续一个月,其中等待大漆干燥后再继续下一道工序,耗去了金缮师不少时间。


  不少人常将金缮与锔瓷误会为同一种技艺,其实关于修复器物的传统技艺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锔瓷、石膏修补,还有一种就是金缮。其中石膏修补主要用于古器物的修复,器具的缺失部分被修复师以石膏铸模填充,多被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展出的陶瓷残器,多采用此法修补。锔瓷、金缮则被广泛运用于日用瓷、把玩件以及古董等品种的修复。



  旧时民间更为常见的陶瓷修补方法就是锔瓷,所谓“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讲的就是这种手艺。锔活儿也分粗活细活,一类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挑着担子吆喝着上门修补破损的碗碟,是为节俭而不追求美观,工艺略显粗糙,但肯定耐用。另一类则是专门修补大户人家的观赏瓷或紫砂壶,因对象本身就不完全是实用器,价值多在其艺术功能上,修补的手艺也就更要求精致,遇到独具匠心的手艺人,甚至还会使修补后的器物增值。
  就技艺本身的功用和难度,锔钉和金缮两者应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而石膏修复主要用于恢复文物原貌、然后将它向公众展示之用。金缮过后的器物属于二次创作,可以说是赋予了器物的第二次生命。
    如今国内不少艺术学院都有漆艺专业,会做大漆工艺品的人都会做金缮。况且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爱物之心的萌生、对待老物件的态度以及审美眼光的改变,让金缮、锔瓷等修复市场越来越大,从而使这项技艺会一直传承、创新并发展下去。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