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精品青花瓷发色蓝中泛灰,造型饱满,纹饰精细,器形和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后期为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瓷器以官窑器制作最精,民窑器随意洒脱,画面以写意性强为特征。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平等青,胎体洁白,釉质肥腴,造型秀巧,纹饰精美淡雅。成化青花、斗彩和弘治黄釉瓷为这一时期名品。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中期瓷器有100余件,品种丰富,质量较高,造型多样,纹饰丰富精美。品种有釉下彩、青花加彩、斗彩、杂釉彩、釉上彩、颜色釉、仿哥釉、素三彩和珐华等。馆藏明代中期瓷器造型主要有罐,梅瓶,象耳瓶,扁瓶,贯耳瓶,葫芦瓶,执壶,炉,三足炉,坐墩,水仙盆,水盂,器座,盒,盘,诸葛碗,高足碗,碗,高足杯,杯和菩萨坐像等。纹饰主要有携琴访友,高士图,祝寿图,婴戏图,狮子戏球,麒麟望月,鸳鸯卧莲,鱼藻图,云龙,穿花龙,瑞兽,麒麟,海马,鹭鸶,洞石菊花,折枝果(樱桃、柿子、荔枝、桃、石榴、葡萄、束莲),缠枝(牡丹、莲、瓜、灵芝、葡萄、菊花),蕉叶,八宝,花蝶,莲瓣,阿拉伯文、梵文和月华纹等。所藏明代中期瓷器有景德镇官窑生产,也有民窑产品,有外销瓷品种,也有山西地区生产的珐华产品。
 
蔡路武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湖北出土明代中期瓷器述论》
湖北明代藩王较多,藩王墓葬和其它明代墓葬出土了一批明代中期的瓷器,其来源方式和性质:少见明早期的赏赐官窑制品,多为藩王定制专烧器,其质量介于官窑和一般民窑之间,“类官窑”性质,由官方挑选并控制的专门窑口或高档民窑生产。在这类瓷器中,虽然有一部分质量上佳者,但和官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制品。2014年御窑出土的“空白期”时期的官窑产品和湖北出土的该时期的瓷器对比印证了这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商业流通的民窑产品。
根据2014年御窑出土的“空白期”时期的官窑产品,可知正统、天顺两朝不乏一些精致的产品和少见的品种如绣墩、枕头等,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上承宣德余绪,下启成化新风,英宗朱祁镇在瓷器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作为和贡献的,和原来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正如耿宝昌先生所言:“天顺时期正是明代瓷器从早期向中期飞跃转变的枢纽。其时的制瓷业不仅发扬了永乐、宣德以来的优秀制瓷工艺的传统,而且初步奠定了造诣极高的成化瓷器的基础。”
 
杨俊艳 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中期景德镇瓷器梳理与研究》
明代中期,是景德镇瓷器烧造史上的又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因这三朝官窑瓷器出土与传世器物数量较少,且很少署年款,使人们对其面貌认识不够而了解不深,故出现了“空白期”或“黑暗期”的概念。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墓葬考古纪年瓷器的不断涌现及考古工作者对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的逐渐深入,证明了所谓“空白期”实际上并不空白。其中青花瓷器即为典型代表,不论是青料、呈色和画法,还是装饰题材、内容与风格,均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段包括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瓷器品质优良,装饰技法多有创新,并自成一体,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时代特征。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明代中期景德镇窑瓷器12件,均为北京市文物局拨交文物。品种以青花为主,也有黄釉制品。造型分盘、碗、罐、绣墩等,其中尤以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为代表。虽属传世品,但在造型、胎釉、装饰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且鲜有发表。本文即结合出土文物与考古研究资料,对馆藏明代中期景德镇窑瓷器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文:耿东升 杨桂梅)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