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近十年考古与收获(2006-2015)
2018/12/10 15:25:52
一、简介
龙泉是一个县级市,目前隶属于丽水市,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介于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之间,东接云和、景宁县,南毗庆元县,北邻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是温州、丽水进入闽赣两省的通道之一,自古为闽、浙、赣毗邻地区商业重镇,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改名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沿袭至今。宋庆元三年(1197),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置。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 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属办公。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泉撤县设市(县级)。
龙泉不仅山川秀丽,而且人才辈出。历史上有北宋宰相何执中、北宋大文豪叶涛(王安石弟王安国的女婿)、北宋政治家管师仁、南宋孝宗和宁宗的教授,授金紫光禄大夫的何澹、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南宋制瓷名匠章生一、章生二、元末明初学者叶子奇、明朝开国元勋章溢等。五代以降历代的朝廷重臣、政治家、诗人、学者,尤其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的250年间出了248名进士,这248名进士被朝廷任用后有的是朝廷大员,有的是各级官员,有的是皇帝近侍,这些人对龙泉青瓷的发展必定起到过很大作用。
龙泉窑遗址所处地形主要为丘陵和山地,海拔280-650米之间。窑址主要分布在平缓山坡和山间谷地上,茂密山林、溪水长流、优质瓷土为窑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和原料,许多窑址周边可见明显的瓷土采集地痕迹。遗址区内主要河流为梅溪、南溪(属龙泉溪),其为瓯江上游,属瓯江水系。其它溪流,如大梅坑、石塘坑、大坑底等支流都注入梅溪,梅溪、瓯江是古代龙泉青瓷外运的主要水运通道。梅溪边尚可辨少量码头遗迹如金村码头。
龙泉青瓷博物馆
龙泉窑窑址分布广泛,以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龙泉市境内的窑址可分成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东区主要位于龙泉东部紧水滩水库周边,窑址数量庞大,约有200多处窑址,20世纪70-80年代因配合紧水滩水库建设而作过大规模的发掘,面貌相对比较清晰,但这一窑址群时代相对较晚,以元代晚期与明代为主,质量较差,基本为外销瓷器,不能代表龙泉窑的技术水平与基本面貌。
龙泉南区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明代以前称“琉田”,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故而统称为“龙泉窑”。大窑龙泉窑遗址跨龙泉、庆元两县,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查田镇、庆元县竹口镇境内的大窑、金村、石隆、溪口四大片区,有窑址约160处。金村窑址群位于龙泉南区的最南端。
二、龙泉窑考古历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陈万里先生走出书斋,开始对浙江的瓷窑址进行实地调查,陈先生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使其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向近代考古学者的蜕变,同时亦拉开了近现代瓷窑址考古的大幕,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1928年开始,陈万里先生八次对龙泉窑进行考古调查,他在实地考察时对包括哥窑在内的龙泉窑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思考。而正式的考古工作则要到20纪年50年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