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学术研讨会“明代中期瓷器研究”
2022/2/12 17:43:14

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明代中期瓷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办。这是国博古陶瓷研究系列研讨活动之一,2019年和2020年曾成功举办了“明代早期瓷器研究”和“明末清初外销瓷研究”。
会议分为明中期传世瓷器研究、考古出土的明中期瓷器研究、明中期瓷器工艺和审美等特征研究、明中期瓷器外销及文化交流的研究四个主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院长陈煜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艺术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12位专家学者发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桂梅的主持下,经过一天紧张而热烈的学术研讨,成果非常丰富。
一、传世瓷器研究
空白期即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瓷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故宫博物院藏有70余件这一时期官窑和民窑所烧造的瓷器,黄卫文研究员对这些瓷器进行了统计整理,除装饰风格鲜明的民窑瓷器之外,许多藏品可与近年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新资料相对应,便于分析这些瓷器的收藏情况、生产时代、工艺特点及其反映的“空白期”制瓷业发展情况。
中国国家博物馆张润平研究员对所藏的明代中期瓷器进行了整理,国博所藏明中期瓷器多为景德镇窑烧造,品种繁多,主要有釉下彩、青花加彩、斗彩、杂釉彩、釉上彩、颜色釉、仿哥釉等种类,这些器物多见瓶、罐、花盆、炉、杯等生活用具,其装饰纹样也十分丰富,包括有人物故事、花鸟鱼虫、龙凤瑞兽等等。
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杨俊艳研究员对北京艺术博物馆博物馆所藏的12件明代中期瓷器进行了介绍,其中有一件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为代表器物,在造型、胎釉、装饰等方面都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耿东升研究员重点关注近年在北京地区的非公有博物馆中所见的空白期瓷器,这批民间传世的景德镇窑空白期瓷器在品种、纹饰、器型上都比较丰富,还发现有极为少见的“大明天顺年制”款瓷器,丰富了对于空白期瓷器的传统认识,弥补以往对于民间传世空白期瓷器的认知,并对“大明天顺年制”款瓷器进行了研究。
明中期后段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制瓷工艺精进,在装饰技法上有所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天津博物馆所藏的明中期瓷器品种丰富,涵盖了当时的大部分产品类型。天津博物馆刘渤研究员在天博馆藏中选取了30余件该期所烧造的瓷器,与国内外博物馆藏品,以及同时期其它窑口瓷器进行了比较研究。
明中期后段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中的弘治官窑瓷器品质精良,但在数量和品类上都不及成化和正德时期,因此以往各界对弘治官窑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故宫博物院的王健华研究员将研究重点投向了两岸故宫所藏的弘治朝瓷器,两岸故宫中所藏瓷器多为流传有序的清宫旧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弘治官窑瓷器的整体面貌。
二、考古出土的明中期瓷器研究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即明代官窑遗址,其所出土的实证材料能够与馆藏和传世的明中期瓷器进行比对并相互补充。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江建新研究员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御窑厂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材料,对弘治正德两朝的遗物堆积情况有了新的认识。这两朝瓷器遗物的大规模堆积较少,弘治的产品种类不多,基本沿袭成化官窑瓷的纹样,与之前对传世弘治官窑瓷的认识可相互印证。正德时期的产品种类和器型较弘治时期丰富,以八思巴文和阿拉伯文装饰最具特色,同时遗址中出土了配制釉上彩的原料,也反映出官窑的内部分工之细致以及生产规模之庞大。
湖北省博物馆的蔡路武研究员针对地域性出土的明中期瓷器有了新的发现,他以湖北出土的明中期瓷器为研究对象,这批出土材料多来自于湖北的藩王墓和其他明墓当中。这些出土瓷器少见赏赐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