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器形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
2021/11/5 12:44:27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数量众多,器形多样,包括青白釉碗、碟、执壶、瓶、罐、盒、香炉、军持、器盖等几大类。这些瓷器在器形上融汇中外文化因素,既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打上文化交流的烙印,形成一种多元一体、丰富多样的新型社会历史文化风格。
“南海I号”德化窑 多元文化
作为一艘南宋时期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船载了大宗的德化窑瓷器,器形多样,蕴含多元文化因素,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作为外销瓷,“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瓷器在器形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兼具中外,既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厚重的文化传承,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打上南宋时期文化交流的烙印,形成一种多元一体、丰富多样的新型社会历史文化风格。“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拥有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器物造型,主要分为青白釉碗、碟、执壶、瓶、罐、盒、香炉、军持、器盖等几大类,其中既有民间流传使用已久的日常生活器具,如碗、瓶、罐、器盖,又有借鉴模仿金属器形制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器物造型,如香炉、碟、盒、执壶,还有宗教性用器,如军持,更有独具域外特色的大碗。
民间传统常用瓷器
中国民间传统常用瓷器制造使用历史悠久,历代器物造型多有演变,但基本遵循一定的形制演变趋势。“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碗、瓶、罐、器盖等器物均属于民间日常普遍使用的器类。这些出水德化窑瓷器反映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饮食文化、茶文化、香文化、养鸟文化等,体现出独具时代特征和东方特色的器用文化。
壹.青白釉碗
碗形器实物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陶质碗。碗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不可考,但是可知至迟到新石器时代,作为盛食器的碗就已登上中国人使用历史的舞台,是民间生活使用的常用器皿之一。碗的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体现的是人们追求器具使用的实用性、便捷性,进而发展出一定的器具审美诉求,逐步形成一种沿袭很久的饮食文化1。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制作碗的材质不断发展变化,陶质、瓷质、竹木漆质、玉石质、金属质(铜金银铁铅锡等),不一而足。至宋代,制瓷业大发展大繁荣,官民窑一片兴盛,作为生活日用器的瓷碗产量大、使用广泛,可餐可饮,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并且大量参与到海外贸易中去。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碗数量少,器型较为简单,多为芒口碗,可分成葵口瓜棱、敞口浅腹、折沿垂腹、菊瓣形、盖碗四型。
“南海I号”出水德化窑青白釉小碗作为宋代民窑生产并销往国外的一种器形,既延续了秦汉隋唐以来不断外输的饮食器具文化传统,又开启了属于自身特色的陶瓷文化交流局面,以青白瓷闻名于世。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居民生活日常用器具,有“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南宋耐得翁游历临安(今杭州)写成《南宋都城纪胜》一书,述及临安“大小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其中还有专门的青白碗器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提到临安街边“青白磁器”铺席,都市居民普遍家常使用“青白瓷器”。由两宋时期文人笔记可见,当时青白瓷甚至碗商品已实现专门化生产经销使用状况。元代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异域旅行写成的《岛夷志略》中多次提及贸易之货“碗”、“粗碗”、“青白花碗”、“花碗”、“青白碗”、“青碗”。碗类瓷器成为外销瓷的一大代表。明代费信跟随郑和四下西洋,写就《星槎胜览》,与沿线国家贸易,“货用青白磁器”、“青白花磁”或“青白花磁器&rd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