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保:发现“囯噐”
2023/1/18 17:17:01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展厅
为考察泰国出土的中国陶瓷及其本土窑业技术的成就,笔者曾数次造访泰国各大博物馆和窑业遗迹,其中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便是驻足一站。该馆成立于2000年,是为纪念曼谷大学建校40周年而建,2005年5月11日对外开放(图1),馆藏品除了泰国本土制造的陶瓷,还有数量可观的中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制造的陶瓷。其中陈列的一组龙泉窑器物(图2),并不起眼,但其中一件刻写“囯噐”铭文的青瓷碗,着实让笔者为之兴奋和震撼,现介绍如下:
图2 东南亚陶瓷博物馆藏一组龙泉窑瓷器
如图2所示,1为内底刮釉、刻写“囯噐”铭文碗,2为内底刮釉刻划牡丹纹碗,3为内底模印牡丹纹碗。器物标牌说明:“青瓷碗 龙泉窑 浙江 公元1350-1400”字样。
图2-1“囯噐”铭文青瓷碗,馆方提供的规格尺寸为直径19.3、高6.4厘米,没有发现地点的记录。推测为征集。碗圆唇,侈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青釉,内底近圆形刮釉露胎处刻划花卉纹,釉色浅淡、釉层较厚、土沁较严重。内底露胎处刮釉痕迹比较清晰,露胎边沿可见叠烧残留痕迹,花卉图案的花叶间可见右起横排楷体刻写“囯噐”二字。圈足无釉、隐约可见乳突。
图2-1 “囯噐”铭文青瓷碗
“囯噐”铭文线图
图2-2青瓷碗,直径12.4、高6厘米。圆唇,口微侈,弧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稍浅,釉层较厚,釉面光润,内底不规则圆形刮釉、露胎处刻划牡丹纹,牡丹纹图案中间偏下部位花枝间似为刻写“囯”字(图3)。外壁腹部饰三道凹弦纹、下腹部剔刻变体莲纹。
图2-2 内底刮釉刻划牡丹纹青瓷碗
图3 内底刮釉刻划牡丹纹青瓷碗纹饰
图2-3青瓷碗,直径14.8、高7.4厘米。方圆唇,直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较纯正,釉层较厚,釉面光润,内底模印牡丹纹;外壁口沿下饰回文。
图2-3 内底模印牡丹纹青瓷碗
检索《汉语大字典》《中华古汉语字典》《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囯”即國或国,“噐”同器,此当无异议;“囯噐”的解释,当与国之大器、国之重器等字面意思关系不大;鉴于陶瓷器物的实用性特点,最接近原意的解释应该是“国家所需的器材用具”即国家器用,亦可延伸解读为“国家(中国)的重要器物”或“国家(中国)的代表性器物”。
通过观察两件刻写花卉纹、铭文器物的图案与工艺特点,应属个性创作,而非形式化的批量生产。在刮釉露胎处刻写花卉与铭文,铭文为主、花卉为辅,整体图案醒目且具视觉美感;运用锐器创作,利用刻痕的宽窄、深浅不一表现线条的曲折变化,获得近似简笔画的艺术效果。“囯噐”二字上拢下拓,将其完美融于花蕊之间又显而易见,使空间布置和谐一致。
“囯”字结体上紧下松、左紧右松,此乃典型的书写训练结果;“噐”字书写难度较大,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书写工整且符合内紧外松的结体规则,也非易事。此处“囯”字,《康熙字典》解释为俗國字即國字俗写体,非规范书写的原因可能是书写者顾及陶瓷烧制过程中的胎体收缩现象,笔画过密的字迹经过胎体收缩可能导致字迹不清,而有意为之。
总之,此处“囯噐”铭文,显系受过良好书写训练的读书人所作,至于刻划花卉图案,则符合古代读书人“书画同源、画为书余”的特点,应为同一作者。
“囯噐”铭文青瓷碗的工艺特点,说明创作者经过良好的书写训练,非一般工匠所为。一般工匠,很难掌握书写规则,一般也不会将一件普通器物上升到“囯噐”的认知高度。反过来读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