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定窑历史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4/10/28 16:45:22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的窑址,其产品上至宫廷贵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用,宋金对峙时期还曾用于南宋和金代贸易,并在晚唐至金代行销海外。定窑最重要的产品是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成为宋元时期士大夫清雅艺术取向的典型代表。其历史地位因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文献记载和广泛影响,被近代学者列为六大瓷系之一。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对定窑遗址开展调查与研究活动,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定窑历史研究的进城,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加以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展望。
窑址学术史
1922年叶麟趾先生根据多次实地调查,首次确认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剪子村(涧磁村)和仰泉村(燕川村),并在1934年出版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给予报道。1941年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根据叶麟趾先生的记述前往窑址考察,在窑址采集定窑瓷片1205片并撰文报道。小山的发现后由美国人普拉玛(James M. Plumer)翻译介绍到欧美,定窑遂为日本和欧美学界所熟知。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7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分别对定窑遗址进行了现场调查,确认此为定窑窑址的同时,初步判明定窑唐代开始烧白瓷,五代时期有较大发展,宋代为极盛时期。1960-1962年,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测和试掘,试掘420平方米,首次根据窑址资料对定窑进行了分期研究。1985-1987年、2009-2010年、201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定窑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其中2009-2010年考古发掘荣获“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因各种原因,历次考古发掘均尚未出版发掘报告,严重阻碍了定窑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
国外学术史
国外对定窑的研究主要分为传世品考证和考古新发现报道两个方面,基本不涉及分期和窑业发展面貌研究。1908年英国人Stephen Wootton bushel出版明代项元汴《历代名瓷图谱》的英译本Chinese Porcelain,是欧美学者对定窑研究的开始。1935年日本东洋陶磁研究所发行《陶磁》定窑专刊,介绍了日本藏定瓷精品,后附中尾万三、小山富士夫等学者对定窑文献资料和紫定、黑定类产品的考证论文。1941年小山富士夫对定窑遗址现场调查后发表《定窯々址の発見に就いて》,其采集的定窑瓷片标本由东京根津美术馆集结出版。1983年、1997-1998年、2013-2014年,日本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分别举办了定窑瓷器展览,并出版了《定窑白磁》《地下宫殿の遗宝:中国河北省定州北宋塔基出土文物展》《定窯・優雅なる白の世界―窯址発掘成果展》图录,后附专题研究论文。国外出土定窑瓷器的地点和数量不多,主要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的泰国和印尼、西亚的也门和伊朗、非洲的埃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另在欧洲的西班牙有少量发现。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宫遗址和墓葬、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大宰府鸿胪馆遗址、印尼的印坦沉船和井里汶沉船、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是出土定窑瓷器数量较多的4处遗存点,海外出土定窑瓷器时代大致可分为晚唐五代、北宋中后期和金代后期,其中晚唐五代是定窑瓷器的外销高峰期。以上遗存点出土的定窑瓷器,多只有简单报道,未有专题研究论文发表。
国内学术史
国内定窑研究成果较多,基本上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分期和始终烧年代研究。有林洪、冯先铭、李辉柄、谢明良、穆青等多位学者进行过探讨,2009-2010年最新考古成果基本确认:定窑始烧于中唐,终烧于元代,可分为中晚唐、晚唐至五代前期和五代后期、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和晚期、金代前期和后期、蒙元共六期九段,这是首次基于窑址考古资料的科学分期。 定窑的代表性分期研究成果有:林洪的五期(晚唐、五代、北宋、金、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