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创导斗彩新风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对景德镇御厂的生产相当热心和执著,这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成化皇帝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厂的生产,在他的创导下,成化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拱璧,古时就有“神宗(万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而在成化朝之后的510年——公元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卖会上,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2917万港币的天价,这恐怕连成化皇帝自己也始料未及。2014年,又创造出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拍出2.8亿港币的记录。
      “佑陶灵祠”祭祀窑工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督造青花大龙缸,久未烧成,潘相对窑工进行鞭笞甚至杀害。相传窑工童宾(镇上里村人)气愤之极,毅然纵身跳入窑火以示抗议。窑工们悲愤万分,决心烧造好龙缸,表示对童宾的哀悼。童宾之死,激起窑工的义愤,为平息风波缓和人心,官府在御厂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内供奉的童宾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工的师祖,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扶手、三扶手、二扶手等各脚窑工形象。
 
清康熙 景德镇窑墨彩竹节式臂搁
  文房用瓷与康熙
      康熙时期,御窑烧制了大量笔筒、水洗、臂搁、瓷砚等文房用瓷,这与康熙皇帝实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清楚地认识到,满族的武力不足以统治中国。唯有遵孔崇儒,学习汉民族文化,才能巩固满清帝国统治。因此,即位伊始,康熙即把程朱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采取怀柔汉族知识分子政策。对文化的推崇自然促进了文房用瓷的烧制,康熙刻意求精地让御窑厂的窑工们烧制各类文房用具,这其中以笔筒烧制地最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雍正景德镇窑淡黄釉瓶
  四爷最爱素雅器
    雍正皇帝为康熙第四子,有“四爷”之称。这位铁面无私的帝王,在艺术鉴赏方面颇具文人气息。他喜爱文雅素净的瓷器,追求自然、含蓄之美。雍正皇帝对瓷器制造直接干预,从宫中造办处档案得知,御窑厂生产的瓷器的样式,都要秉承雍正皇帝旨意,做出各等式样之后由皇帝选择。宋代瓷器以胎质细腻、色彩淡雅、大度秀美而闻名于世,深得雍正喜爱,因此雍正时期御窑厂生产了大量仿宋瓷作品。粉彩以玻璃粉打底,彩绘图案具渲染效果,颇似中国水墨画意境,雍正对此喜爱有加,故雍正年间粉彩盛烧一时。
 
清乾隆 唐英仿官水丞
  唐英一心为督陶
      沈阳人唐英(1682~1756年)自雍正六年(1728年)以内务府元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结束窑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整整26年,对景德镇御厂生产管理、技术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唐英是雍正、乾隆两朝的督陶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陶瓷艺术家。唐英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他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陶瓷制作工艺的实践者,他献身瓷艺,以此为乐,锲而不舍。为潜心研究瓷器制作工艺,他“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息食者三年”,成为陶瓷艺术大师。唐英因为兼职太多分散精力,于是先后两次向乾隆皇帝提出辞呈,要辞去关税官吏这一让人欣羡的官职,而专司窑务。雍正、乾隆两朝御窑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唐英的个人奉献是分不开的。乾隆时期的御窑又称为“唐窑”,这就是对唐英的最大肯定。
      唐英不仅躬身实践,精于管理,而且将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制瓷工艺的重要史料。乾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