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交流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化共同体。
      丰富的考古资料显示,公元前第四千纪,尤其是其后半叶,“最初的中国”已初步形成。
 
凌家滩墓地07M23(《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考古》2008年第3期)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3期)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出土陶鬶(《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3期)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出土石钺、石锛(《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M90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3期)
      那是中国史前时代的灿烂转折期,各主要文化区几乎同步上演着跨越式的发展。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大墓随葬品可达一百余件,象牙器精美而具特殊内涵。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大墓随葬品可多至三百三十件,以玉、石器为主,包括八十八公斤的玉猪。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发现崧泽文化的最高规格墓葬,陶、玉并重。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墓地等级差别明显。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盛极一时,辽宁建平牛河梁方圆五十平方公里的“圣地”内,聚集祭坛、冢墓和“女神庙”,大型墓葬“唯玉为葬”。“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的聚落数量和面积急剧增长,大型遗址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米,聚落呈现明显的等级化。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五百余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很明显,各地区已经涌现出可以支配大量人力和物力、创新意识形态、掌控宗教和世俗权力的社会上层和前无古人的领导者 。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出土玉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0期)
      各文化区在并驾齐驱、快速发展的同时,交流互动也进入前所未有的阶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社会上层构建的远距离交流网和以之为媒介的文化精粹交流。
      相隔一千余公里的凌家滩和牛河梁出土玉器高度相似,共有玉人、龟、箍形器(抽象的龟体)、玉龙、双联璧和鸟猪合体器等,是远距离交流的坚实证据。骨和象牙的箍形器在大汶口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溪文化大型墓葬中流行。大口缸是社会上层葬仪和祭礼中的盛储器,盛行于大汶口、崧泽、凌家滩和庙底沟大墓中。钺已经成为表明权力和身份的通用标志。玉、象牙和绿松石等稀有珍贵原料饰品也广泛流行。
 
凌家滩墓地07M23随葬的玉龟组合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考古》2008年第3期)
 
凌家滩墓地07M23随葬的玉龟组合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考古》2008年第3期)
 
      牛河梁下层积石冢墓葬出土斜口筒形器N2Z4M9∶1(《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新解》,《收藏家》2013年第9期)
      美国学者皮波斯在对密西西比河流域史前社会的经典研究中精辟指出,表达身份的物品的价值是由“社会距离”和“地理距离”两种“距离”决定的:从社会距离上讲,越是远离普通民众、只有社会上层才能获得和使用的物品价值越高;从物理距离上讲,越是来自远方的物品价值越高。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建立,不仅提供了获得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均远离大众的高价值物品的有效渠道,而且交流活动本身就是表现身份和地位的绝佳形式,有效强化了社会上层的超凡英雄形象。
      与普通文化交流不同,“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以社会上层在各地闪亮登场为背景,交流的内容包括象牙等稀有材料,但更主要的是各种特殊物品蕴含的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高级物品制作技术、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也最神秘的知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