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

 
首先是对瓷片进行初步清洗,刷洗冲净
 
初步清洗过后,需将瓷片进行晾晒 
挑选需要拼对的标本

 
对选出标本进行分类,便于随后进行拼对
      事实上,在进行拼对修复之前的分类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拼对的效率及成果。尤其是对于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这种瓷片出土状况而言则更是如此。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对于瓷片的分类,利用了“多级分类”的方法:即在按照地层单位进行基础分类后,观察瓷片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分类;再对每一类瓷片重复进行此项工作,直至同类瓷片间的差异达到最小(同一单位、同一品种、同一釉色、同一器类、同一部位等)为止。
      拥有这样的分类基础,是进行正确拼对以至修复的重要前提;将多级分类的概念引入到御窑瓷器修复中来,是景德镇长期实践经验累积的结果,也是高效率修复的必要条件。






       
分类后,进行初步拼对,利用胶带进行黏接
      初步拼对时使用胶带的主要目的,是要在修复拼对初期进行可逆黏接,以便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随时做出更改。这一点也是景德镇御窑瓷器修复的特点之一:由于瓷片出土量相对庞大,且多较为细碎,在初步分类的过程中,可能无法一次性将出土的同一件器物碎片全部集中在一起,因此需要在初步拼对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适配的瓷片。由于瓷片破碎的具体角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黏接;而找到瓷片的顺序与最合理的拼接顺序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故在初步拼对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操作必须是可逆的。
      至此,御窑瓷器的初步修复工作基本完成,修复器物基本成型。
 
这是一组完成了初步修复的器物标本
      器物初步修复完成后,将以每个标本为单位再次进行细致清洗,以去除土沁等残留物。随后将调制专用胶水进行最终的黏接。经再次晾干后,可利用石膏补全器物残缺的部位。以下是由笔者(邬书荣)完成考古修复的部分御窑遗址出土瓷器……
 
明 洪武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碗
 
明 永乐 青花海水龙纹爵,歇爵山盘
 
明 永乐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
 
明 永乐 青花海浪刻白龙纹大扁壶)
 
明 永乐 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碗)
 
明 宣德 青花白鹭黄鹂纹蟋蟀罐)
 
明 宣德 青花剔卷草纹鸟食罐)
 
明 宣德 青花方流直颈壶)
 
明 宣德 天青釉印莲托八宝纹高足碗)
      历经以上诸多步骤,经过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陶瓷修复专家的努力,一件件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完成了拼对修复,得以部分的恢复其被打碎前的面貌。
      对于御窑遗址发掘出土瓷器的修复,所采用的是考古修复的方式,其目的是尽量还原器物形制等有助于进行考古器物类型分析的因素,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器物出土时所携带的原始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学研究。因此,主要由于目的的差异,考古修复不同于一般商业性的文物修复方式:所谓“美观”或“精致”的、最接近于完整器的修复并非考古修复的主要目的,它不需要、也不允许对器物进行过当的修饰,或有任何试图掩盖出土器物原始面貌的行为。也正因此,考古修复的出土器物与传世完整器、甚至商业修复器物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那么这种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们仍需看到的是:未经修复的、御窑遗址发掘出土的瓷片本身已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有些是完整器都无法取代的:比如瓷器制作工艺方面的信息等。对于完整器而言,许多器物的形制并不支持我们观察其制作工艺。相反地,完整器也携带了许多特有信息,多数也是瓷片难以表现出来的:例如器物的形制、完整的器物纹饰信息等等。如此,既然瓷片和完整器物已经能够承载那么多的信息了,我们为什么还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