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盗墓者的产物 现为田野考古利器——洛阳铲
2016/2/20 11:25:16

 
洛阳铲
    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铲,俗称“洛阳铲”,是一种以原产地命名的专用考古工具。也是中国考古最有本土色彩和传奇特质的工具。据现有资料,大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作为一种纯粹的工具,现代意义上的探铲在洛阳地区率先出现,并因其产地被称之为“洛阳铲”。洛阳铲发明伊始,直接目的便是为了盗墓,和田野考古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此时适逢考古学刚刚开始在中国传播,但很可惜,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和洛阳铲发生直接和紧密的交汇,依旧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进,在此之后才逐渐纳入考古学的视野,最终成为考古利器。洛阳铲的诞生,有其模糊的历史渊源和清晰的时代背景,它或许是某个“聪明人”的偶然发明或改进,更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而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大发展也为其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历史的模糊记忆
    洛阳铲的发明毋庸置疑是和盗墓紧密相关的。洛阳的盗墓活动产生很早,但历史记载很少提到盗墓工具。说到洛阳铲的历史渊源,几乎都要提到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广志绎》。该书中记述了洛阳的古墓和被盗掘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提到了一种盗墓工具叫“铁锥”。《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记载说:
    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然大冢禁于有司,不得发,发者其差小者耳。
    民国年间有学者也曾经把洛阳铲叫“铁锥”,虽然同名,但是王氏所说的“铁锥”和洛阳铲的工作原理却大相径庭。只有刺土的环节,没有提土、看土环节,二者显然不是一回事。通过闻气味寻找古物所在,让人匪夷所思。如果金属的“铁锥”撞击到已经锈蚀的金银铜铁等材质的古器物,势必会在“铁锥”前端留下痕迹,根本不必通过闻气味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显然是坊间的误传。依据王氏的描述,他所说的“铁锥”非常类似民国年间的盗墓工具“铁火杵”,就是民间旧式煤火炉用的铁钎。这种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洛阳盗墓仍在使用,当地俗称叫作“扎杆”。“扎杆”工作原理是,采用一头尖锐的长铁钎,利用杠杠原理向地下压,通过手感来感知地下的土层。一般生土比较坚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较为松散,容易进入。用这种方式在找到墓口然后实施盗掘。寻找古墓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铁钎尖部的残留物,来分析墓葬的类型和随葬品的种类。
    这些历史记载无法说明洛阳铲在明代已经出现,或者已经有了雏形。洛阳考古发现的古代盗洞一般都是长方形的,是一种钢锨、铁铲或者头等长方形工具的遗留。也有一类不同于以往的盗洞,这种盗洞为圆形,直径50厘米左右,是一种圆形工具打造的。依据出土遗物,此类盗洞的相对年代上限一般不超过清末民国。同时还发现过洛阳铲打下的探孔,直径一般在10厘米左右。这些情况说明盗墓工具的重大改变年代要晚,现有证据指向清末民国。
    盗墓时代的产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启了外国人搜刮中国古物之风,洛阳近代大规模古墓盗掘活动也渐渐兴起,触发事件是陇海铁路的修建。1904年10月和1913年5月,陇海铁洛阳至开封段、洛阳至观音堂段分别开工建设。铁路通过古墓集中的邙山南麓,筑路期间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外籍铁路职员竞相收购并径自偷运出境。古物交易的优厚利润刺激了盗墓活动。
    出土古物又为古董商带到北京、上海等地销售,成为任人价买的商品。
    民国初年开始,洛阳乡民对于地下古物由偶然的发现,逐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