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帝王与景德镇御窑的那些事儿
2016/3/23 13:07:13

      明清两代瓷器,大家通常说的“御窑”就是特指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结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生产出无数精美的瓷器。鼎盛于明清两朝的景德镇御窑厂,六百多年来,由初设到兴盛再发展到鼎盛时期,倾注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太监窑工等的心血,才成就了登峰造极的景德镇御窑。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
  元官窑:元帝始设浮梁磁局
      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元代统治者崇尚白色,“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白瓷在元代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个官窑——浮粱磁局,专为元皇室烧造瓷器。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取得卓越成就,为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洪武大帝建御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赉,贸易所需,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磁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世称洪武官窑。洪武帝需要以瓷器换马用于战争,还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厂烧造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瓷器的独特风格。
 
明永乐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戏说燕王红战袍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朱棣身着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霜花自然凝结成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三军以为瑞照,士气大振,战果辉煌。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厂的技师们依据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造出鲜红地白龙纹瓷器,以表对永乐皇帝的敬意。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身的瓷器,则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瓶
  明皇怒斩督陶官
      宣德官窑有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员督陶,负责宫廷用瓷的生产,特别是对贡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督陶官张善“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其同列”。宣德二年(1427年),为了整肃纪律,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宣德帝将督陶官张善处以极刑,将所有贡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维护了皇权的威严,也“打”出了官窑瓷器的至精至美。
 
明宣德 景德镇窑仿汝釉蟋蟀罐
  宣德皇帝蟋蟀罐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在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促织”篇中有所描写,而宫廷正史却无记载。1993年的珠山宣德官窑遗址考古发现却证实:御厂为朝廷烧造了数十种纹饰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双角五爪龙纹蟋蟀罐就是贡宣德皇帝观赏斗蟋蟀的“斗盆”。这位“太平天子”不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爱养鸟赏花,宣德御厂为朝廷烧造的花鸟虫鱼器皿就达几十种。
  太监督造青龙白瓷缸
  明代永乐年间,北京谨身、华盖、奉天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正统六年(1441年)三大殿重建工程完成。太监王振命令景德镇为大殿烧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而且壁厚,屡烧不成,三大殿前的陈设便以铜缸代替。而几十口有裂痕的龙缸则被打碎掩埋在御厂西围墙下,直到1988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青龙白瓷缸才得以重见天日,现陈列在龙珠阁展厅。
 
明成化 景德镇窑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