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与元青花瓷器的关系
2016/3/29 15:41:11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的2.3亿元人民币拍卖,将国人的元青花研究、收藏热给点燃了。历史上,由于史籍缺载,又缺乏有明确的物证,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一片空白,不仅普通民众、收藏界、学术界,甚至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对它也知之甚少。直到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对大瓶子是收藏家大维德从一个叫吴赉熙的福建旅英华侨手中购买,据吴所说是来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售。1950年,美国一位博物馆馆长波普博士以这对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进行对照研究,得出一个令世界文博界震惊的 消息:伊朗阿特别尔寺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皇宫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着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从此揭开了元青花的锅盖,对元青花的质疑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
且不管大维德的收藏和波普博士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精准度,也不管学术界、业界到底还有多少元青花的疑惑没有解开,但元青花大器的客观存在是确凿无疑了。
既然主要元青花诞生于元代,那么元朝的统治,与元青花诞生到底有什么关系?元青花是元廷引导下烧制的吗?元廷有无官窑存在?
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极大发展和提升,元青花诞生与元朝统治无直接关系,即元青花不是在朝廷的扶持和引导之下发展起来的,元代贵族特别是宫廷,对青花瓷既不崇尚,也较少使用。元青花诞生与元朝统治有间接关系,那就是疆域拓展、开放贸易、商路通畅。
一、青花瓷在元代得到极大发展和提升
景德镇,原名新平,后名浮梁。因该地有瓷石、高岭土、煤炭等特色资源,适合发展陶瓷业。
自北宋后期以来,北方百年战乱不断,金与北宋战争北宋灭亡,元金战争把金挤压往南,元与南宋合作灭金,元灭南宋,这些连绵不断的战火,特别是蒙古大军所到之处有屠城癖好,那些北方名窑一个个受到严重影响。随着金人、蒙古人的南下,中原人口发生了多次大的由北向南的迁徙,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居民(包括窑工)大多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景德镇,地处长江以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当时不便利,是一处不错的“世外桃源”,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窑口已小有名气,是北方窑工的理想南迁之所。据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县志》记载,在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浮梁在“宋咸淳己巳(公元1269年),户38832,口137053”,到了“元至元庚寅(公元1290年),浮梁地区人口增至“户50786,口192148”,人口净增五万五千人。这就充分证明,在元朝与南宋的战争中,景德镇不仅人口没有减少,还大幅度增加,这是没有遭到战祸侵扰的有力证明。由于景德镇人口激增和制瓷业欣欣向荣,元朝在完全统一中国的前夕——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
元代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窑工,如钧窑汝窑定窑吉州磁州窑龙泉窑等,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在综合南北诸窑烧制技术工艺之后,景德镇窑工们在继续烧制青白瓷的基础上,开始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的摸索。如擅长绘画的磁州窑、吉州窑窑工,来到景德镇后,把绘画材料由褐料创新为钴料,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绘画技艺变得进一步精细;在钴胎土方面,对制瓷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土的硬度,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创造了条件。
从元青花早期器物中不难看出窑工们在当时元青花烧成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元青花早期产品不仅钴料与胎、釉搭配极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