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瓷器的考古修复场景
2016/12/28 13:19:22

      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御用瓷器,御窑瓷器及其生产,是对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绝对权力的重要体现。在皇家品质的要求与带动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也由此走向巅峰。景德镇不仅成为中国的瓷都,也成了世界的景德镇。
      御窑瓷器对于皇权的反映,集中体现在皇帝对于御窑瓷器由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绝对控制。这种控制不仅贯穿于御窑瓷器从设计、制样起的整个生产流程,在其使用、以及生产与使用之间的部分同样有所体现:例如对于产品的筛选与检验。筛选与检验的过程是产生落选品的过程,而对落选品的处理方式,则将其对皇权的体现推向了极致。
      以明代为例:“明代御器厂对落选御用瓷器的处理,至迟在永乐时期就确立了打碎掩埋的制度。洪武、永乐时期的掩埋地点主要在珠山以南靠近御器厂的围墙处,打碎后倾倒在平地或低凹处,堆积比较厚,所占面积比较大,一次处理的数量比较多,说明其是隔时集中处理的。宣德时期的掩埋地点分布比较广泛,在珠山南北都有发现,采取的是小坑、小堆和小型片状堆积的掩埋方式,操作细致、认真、严格,除宣德初期集中处理了一批库存的永乐朝的落选御用瓷器外,处理宣德朝的小坑、小堆、小型片状堆积分布比较分散,每个遗迹内出土的瓷器数量也不多,并且大多都打破或叠压宣德窑业堆积层,其上又覆以宣德时期的窑业废弃物,这说明宣德朝的落选御用瓷器可能是随时处理的。正统时期不再单独挖坑或堆堆等,而是利用已有的沟槽等,即将落选御用瓷器打碎倾倒在沟槽里。成化至嘉靖时期的掩埋地点集中于珠山东侧和北侧,是顺着由窑业堆积构成的小山的坡面倾倒,堆积层普遍较薄,面积较大……”。
      可见,即使是烧制失败的落选品,皇帝也不会允许其流入民间。对于落选品的严格控制与相对极端的处理方式,既是对如今御窑遗址中大量出土遗物来源的解释,也是御窑厂内遗物形成集中堆积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御窑瓷器修复的根本原因:这种逐渐地、相对集中地遗物堆积方式,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的手段,得到相对齐全的器物残片以及可与之对应的较为清晰的年代序列;这使大量御窑瓷器的修复成为可能,也令修复器物更具学术价值。
      正因如此,对于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对出土器物的修复始终相伴;作为陶瓷修复的主要负责人,也会亲自参与考古发掘。对于遗物出土情况的直观把握,与御窑遗址出土瓷器的考古修复是相辅相成的。1983年至1999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市政建设,先后对御窑厂遗址进行了12次抢救性考古发掘。2002-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珠山北麓与南麓两个地点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2014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御窑遗址中部偏西位置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每次集中发掘结束后、整理过程中,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均主要负责出土器物的修复工作。
 
1994年清洗明洪武、永乐地层出土瓷片)
 
1994年 修复场景)
 
1994年 修复场景)
 
1994年 修复场景)
 
1994年笔者(邬书荣)修复出土梅瓶,瓷片多达600余片)
 
2002年在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2003年 修复2002年御窑遗址发掘出土梅瓶)
      近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正在修复的一批御窑遗址出土瓷器,系2014-2015年御窑遗址发掘出土器物的一部分,这批器物集中出土于龙珠阁北侧。以修复本次发掘出土的仿龙泉青釉碗、红釉盖盒等器物的过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御窑瓷器的初步修复过程:从器物残片被发掘出土并按出土单位(层位)存放,至考古修复基本完成,大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