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档案中的张英麟
2013/12/15 17:57:18

      张英麟(1837—1925),字振卿,历城县西乡东红庙庄人。咸丰八年(1858)21岁中山东乡试举人,同治四年(1865)28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他从翰林院庶吉士做起,累官至都御史(俗称总宪),与六部尚书相当,是济南进士中少有的一品官员。张英麟一生为官至勉,恪尽职守,为臣至忠,每饭不忘,为人至善,视友如亲,为子至孝,“躬侍汤药,衣不解带"。他人生中的奇特之处,一是以编修之职命值弘德殿行走,二是以汉员身份出任蒙古旗副都统。
      在清朝,“弘德殿行走"是专属称谓,其实际含义是充任同治皇帝的老师,正如后来的“毓庆宫行走”是光绪皇帝的师傅一样,其地位远高于上书房行走和南书房行走。《同治朝上谕档》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二日,“上谕翰林院编修张英麟在弘德殿行走"。这其实就是张英麟担任帝师的任命状。
      晚清重臣翁同龢先后出任过弘德殿行走和毓庆宫行走,是同治和光绪二帝师,但在任帝师前,翁同龢曾任陕西、江西学政。与他比起来,张英麟出任帝师的资格低很多,尽管入选翰林院编修是晋升的最佳通道,但编修充其量只是个七品芝麻官,以如此低级别的职务出任弘德殿行走,实属“异数”。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张英麟的学问、人品、书法都出类拔萃,无可挑剔,得到了破格使用;二是掌握大权的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对张英麟高度信赖,委以重任。尽管后来没有做几天帝师的工作,但《清史稿》评价他说:“英麟早励风节,并无愧师儒。"
      清朝在官员任用制度上与历朝均不同,是满汉复职,满人在前。虽然大量起用汉人为官,但实际排列顺序为:满人、蒙古人、汉军、汉人。满蒙贵族享有优先权,许多职位是满蒙专属的,汉人不能担任,小到笔帖式(满语,文书之意),大到咸安宫协理大臣,銮舆卫掌卫大臣,内务府大臣,均为满蒙人专任。有的国家机构,如理藩院的大小官员,几乎没有一个汉人。八旗官员也全部是满人、蒙古人和汉军,其组织构成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分京营和驻防两大类,京营八旗的任务是守卫京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会改官制”,张英麟以汉侍郎(从二品)身份升任京营中的蒙古旗副都统(正二品),是清朝历史第一人,具有特殊的破例意义,体现了晚清政府改革的意图。
      l992年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由顾廷龙先生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共420册,收录了清代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五贡等硃卷8235份,涉及进士近l2000人。在第28册59-79页,有进士张英麟的档案记载,从中可以窥见张英麟的籍贯、出身、家族成员、老师、科举试卷等内容,大体为四类。
      一、生辰八字。档案记载:张英麟,字振卿,号枕青,又号菊坪,在家排行老三,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十四日,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学附生,“世居西乡东红庙庄”,当时已“移居城内布政司大街",“民籍”出身,中进士之前,为“镶黄旗觉罗官学汉教习”。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科举档案内容,是士子应考时自己填写的,为了增加取中进士的机率,也是为了高中后有一个好的分派,清代考科举的士子,往往都会少报年龄,张英麟少报了四五岁,是为“官年现象”,“官年”与“实年”一般有1到6岁的出入。1984年8月19日,济南西郊红庙乡红庙大队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时,发现了张英麟的墓志铭,上面有一段话:“公年而二十有一,举咸丰戊午本省乡试”,也就是说他在1858年考中了举人,以此推算,其生年为1837年,如果去掉虚岁,应为1838年生,而不是他填写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

 
      二、祖宗八代。档案记载了张英麟的始祖一直到他下一代人员的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