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从高山流水到亿元时代
2011/11/20 22:46:18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古琴寄寓了文人墨客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无论从传统绘画到文玩器物,从诗词到歌赋,都能够看到古琴清幽的身影。
琴音如此悠远
提起古琴,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的典故仍回荡在心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而古琴因清、和、淡、雅的品格为文人所欣赏,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千百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爱不释手的乐器,早在先秦两汉之间,已有为数不少的名琴传世,黄帝的“清角”、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其中焦尾琴的故事已经成为后世常用的典故,用来泛指良琴,甚至成为古琴的代名词。古琴演奏中,物我一体,乐思相融,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精神。这种洒脱达观的境界,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名琴故事不胜枚举,虽难以一一考究,但这些名琴却伴随着美丽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闪亮的轨迹。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桐木不止一种,但只有梧桐可以制琴。由于古琴是用木质材料制成的,所以其耐久性较差。要想长久的保存比较困难。一般来说,至今能见到的传世名琴多为唐宋以后的作品。不过,作为文人士大夫、甚至古代帝王们钟爱的乐器,古琴又因透着特有的孤傲与高贵而受到了特殊追捧:历史上的名琴往往被作为传世之宝世代珍藏,几百年的不计其数,千年古琴也屡有所见,年代最久远的已有1200多年。目前留存至今的古琴,主要是唐宋以后的作品,如故宫所藏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中央音乐学院所藏“太古遗音”等。这些琴中珍宝不仅年代久远,制作精美,而且大都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这些古琴形制各异,漆色斑斓;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的断纹,如蛇腹,如流水,如梅花,或如牛毛般细密,或如冰裂向四面放射;造物的神工鬼斧,另人感叹不已。
古琴与绘画
受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人弹奏古琴往往会选择林石、山巅、水涯、竹林交荫等幽静之地。《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抚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这时林黛玉说了:“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描绘文人墨客喜爱古琴的意境之余,也描绘出了文人弹奏古琴的一招一式与环境,如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中间三位宫中贵妇,一人在石桌上调琴,另外两位贵妇则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的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态端庄娴静。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同时也有一些人物画隐约显示出与“高士”的联系,如:元代王振朋的《伯牙鼓琴图》、明代张路的《听琴图》、清代任薰的《弹琴图》。另外还有南宋的《深堂琴趣图》、元代赵孟頫的《松荫会琴图》、明代朱端的《烟江晚眺图》、清代潘恭寿的《山水图》等,这些画作惟妙惟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