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世间难觅古琴声
2012/9/12 21:35:29
高山依旧映流水
世间难觅古琴声
前不久,正采访一个藏家时,在藏家的楼上,意外地听到音响里正在播着一首古琴曲,此时窗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琴声数度扬抑,起伏不定,忽又一声春雷轰然响起,悉数捺平。古书云‘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首芥子之曲,竟能让人如历须弥般一生,笔者不由思绪渐远,浮想联翩。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有诗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的确,听琴,似读书。泠泠之音里,天地沉寂,万物归一,一切纠葛恩怨尽在其中。琴声,如天地万物轻柔的呼吸,不静下心来,实难品出其中的妙韵。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古琴可以说是绝世的隐者,酷爱古琴之人,也多与世俗两不相容。这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一个人,王世襄。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能让人感动的东西已日渐稀少,而王世襄与古琴的传奇故事,却令人无法忘怀。
说到王世襄与古琴,自然会联想到那张著名的“大圣遗音”琴。那是王世襄夫妇“鬻书典钗”,以倾家之资求得的。大圣遗音琴原为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先生所珍有,1948年,王世襄夫妇以饰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换得黄金约五两,再加翠戒三枚。其中一枚,为王世襄先生母亲遗物。经著名琴家汪孟舒先生介绍,从锡宝臣先生之孙章泽川先生手中求得。从此视同拱璧,不曾须臾分离。即使在“文革”抄家时,几乎所有藏品都被抄走,只有这把“大圣遗音”因为当时放在王世襄办公室中而得以幸免。直到2003年,王世襄因为“琴的另一位主人已经不在了”而将其拿出拍卖。这把古琴一共陪伴这一对患难夫妻五十五年。
王世襄之所以爱琴,与他的夫人袁荃猷分不开,袁荃猷是弹奏古琴的高手。王世襄对古琴的收藏多少含有“爱屋及乌”的意思,家中藏有的几把唐宋元明的传世名琴,都是夫人袁荃猷学琴、抚琴的日常用器,因此,王世襄常常以“琴奴”自居,古琴也成为他们夫妻几十年恩爱生活的见证。夫人久病辞世后,王老先生悲痛恒久,不忍睹物思人,便将家中所存古琴连同与夫人共度几十岁艰难时光的各种珍藏,尽数释出,交付古物市场拍卖。
“大圣遗音”琴,在嘉德“俪松居长物”拍出了891万元的天价,创出当时中国古琴的最高拍卖纪录(去年5月22日,此琴再次在嘉德春拍上现身,并以1.15亿天价成交)。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琴值万金的卖场喧嚣之中,王世襄却轻轻一挥手,将家藏的另一张同是传世稀珍的宋琴,无偿送给了一位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曾跟随袁荃猷学过琴。“你懂琴,这张琴,你拿去。”就这么一句话,万金过手而不假辞色。
可以用倾世之价为心爱宝物寻一个华贵的寄托,也可以将一言九鼎之约托付给两袖清风的少小知音——这就是“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一个真藏家,虽万金难鬻却举重若轻。
玩物有很多种玩法,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藏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怎样,在当下这个越来越看重物质的时代,世上可能从此再无王世襄这样的玩家。故此,坊间有一句传言,一个世纪可以再出一个钱钟书,但几个世纪也难再出一个王世襄。
不为物役是一种品物风范,亦是一种生活修炼。虽为“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的生活非常朴实,看起来和大街上的老头儿没有任何差别,但他的去世,却带走了旧日京华的一抹亮色,也带走了收藏行业的一种精神。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