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环佩 千年“琴”缘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乐器展上,李祥霆携拥有超过1200多年历史的“九霄环佩” “弹”古论今,以演奏加解说的方式向观众生动讲解了古琴这门乐器的历史和魅力。讲座外的场地上是震天的摇滚乐队表演,李祥霆在内场拨动穿越千年而来的琴音,自成一派的气场仿佛隔离了所有喧嚣。
  “九霄环佩是现存唐琴中音质音韵最好的。”李祥霆很肯定地说,“现存于世上的古琴不超过20张,我弹过其中12张。”他以“松透、恬静、圆润、雄伟、沉厚、悠远、神奇”7词形容这张古琴,并补充“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的高八度音色比低八度的音还要宽和厚。这是打破乐器原理和声学原理的。”
  关于李祥霆和至今最上乘的唐代九霄环佩古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2003年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香港收藏家何作如竞得该琴,并于2004年春邀请众多名家试琴,皆不能使琴发声,“徒有其名”、“令人失望”的评价也令琴主郁闷至极;然当年9月,“九霄环佩”到了李祥霆的手上,如同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般,逐渐展现出宏松、润透、深厚的上乘音韵,而且越弹声音越好,令他爱不释手。
  记者好奇李祥霆在当时究竟对古琴做了些什么,使之“起死回生”,李祥霆解释到,坊间传说确有夸张成分。其他人弹这张古琴并非弹不响,只是音色一般,就像一张普通的琴,体现不出九霄环佩应有的魅力。至于为何到了李祥霆手中就有了不同的效果,李祥霆说,想要弹出好的琴声,不管是哪一张,道理都是一样的,“乐器好,方法对,功夫深,修养够,缺一不可”,这就是他的秘诀。
  如今“九霄环佩”的每一次亮相,几乎都与李祥霆形影不离。古琴的主人何作如告诉记者,当时他收藏这张古琴,并不是想要一件有历史的古董,而是希望拥有一件有生命力的乐器,传承一种文化。现在找上他希望能够弹奏九霄环佩的人不少,但除了李祥霆他几乎都没有同意过。“古琴作为一门冷门艺术,现在开宗立派的人一大堆,真正琴艺高超的寥寥无几。李祥霆从17岁开始弹琴,从没有懈怠过自己的技艺,而且他真的是有修养有文化的人,除了弹琴,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自己书斋里写字作画。这样的人我才会放心把琴交给他用。”何作如说。
  讲求传承不守旧
  据李祥霆介绍,“《礼记》中说,‘士无故不撤琴瑟’,说明在古时候,弹琴是每一个贵族阶层都必须具有的修养。而后来由于清朝后期社会长期动荡,民不聊生,士大夫阶层衰落,使这门需要深厚文化滋养的艺术几乎失去了土壤。到了‘文革’时期,古琴又成了唯一不能够‘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乐器,因此再度被冷落多年。”
  近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的李祥霆教授主张,“古琴一定要传播。”李祥霆说:“1956年全中国会弹古琴的人加起来不到一百个。如今我估计全国会弹古琴的人应该超过40万。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提高了,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国运昌,而琴运昌’。”李祥霆不反对考级,他说,“这是今天这个社会推进文化发展的方式和需要。”
  对于古琴的传承,李祥霆有自己的心得。近年来,不论是在国外演出讲学,还是在国内演出,李祥霆的音乐会上总是会有“即兴命题”环节,李祥霆认为“即兴,是思想的流动,是灵感的联结”,且古琴并非只表达古韵,“抓住事物的内在核心,古今题材便皆可弹奏。”他向记者说起他所做过最特别的即兴创作题目——“旧金山飞机场”,“我并不表现飞机的轰鸣、起飞、降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