珑日用青瓷”科研项目,还获得浙江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除此,我还有其他几个科研项目,如“青瓷釉下彩”、“薄胎青瓷”和“哥弟结合工艺”、“现代哥窑艺术装饰”等。

 

1978年设计制作的釉下彩寿星盘

 

1978年设计制作的釉下彩莲花盘

 

青瓷釉下彩茶杯

 

薄胎青瓷盖杯
 
    青瓷釉下彩是利用釉下彩工艺在青瓷装饰上的成功实践。所谓釉下彩,就是先在胎坯上画好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烧制而成的彩色陶瓷。我是彩绘专业毕业的,手工彩绘、喷、刷等手段都不难,还有专为批量生产的贴花纸生产,关键是什么样的标准合适在青瓷上运用。我在借鉴景德镇白瓷釉下彩经验的基础上,用青瓷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进行对比装饰试验,同时还去醴陵、景德镇、佛山等地实地取经,大大小小试验了千余次,最后取得可喜的效果。青瓷釉下彩一问世,在广交会和郑州全国陶瓷订货会上就大获成功,奔马、鱼、仙桃、莲花、松鹤、竹等彩绘图案装饰的盘、杯等,与青瓷的釉色和谐统一,首批订单就有三十多万件,出口、内销同时上,产品供不应求。二十多年来,仅青瓷釉下彩茶杯销量就达一千九百余万件,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成为青瓷行业久盛不衰的立足产品之一。
    薄胎青瓷也是差不多的经历。自古以来,龙泉青瓷的厚重是其一大特点,因为胎厚,容易吸附更多的釉料,也就相对容易显示出玉感的厚釉效果,釉层一般都在1毫米以上,大件器皿可厚达2—3毫米,而白瓷胎薄,釉层厚度只有0.1一O.14毫米,一般不会超过0.16毫米;也正因如此,日用青瓷除了在火车上有不怕碰撞的优势,在其他场合,使用相对笨重、运输不便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因此“薄胎”的呼声不断。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先提出方案,设计出薄胎青瓷的产品图纸,从器型、胎料、釉料到烧成,全面地进行研制。试验是从竹节杯开始的,采取了诸如压缩坯体重量,改实心杯柄为注浆空心,烧成时保持高温一定时间等等一系列措施,薄胎达到设计要求;但釉浸不厚,不像青瓷。后改为线条杯进行试验,由双开模改为单开模,杯体设计浅浮雕花纹,有高有低,有凹有凸,既防止流釉,又避免釉层厚薄不均,烧成后釉色有深有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其坯体重量由380克减为175克,容量增加25cc,杯的腹部与底部成半透明,在不变形的同时,还减少了工序和原材料消耗,缩短了烧制时间,因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说,上述两项科研项目难度主要体现在装饰和成型手段的反复试验上,那么带有革命性的努力则体现在“哥”、“弟”结合的一系列工艺的创造上。
    龙泉窑自古就有两大系统:一是弟窑,二是哥窑,产品的特征不同。
    “弟窑”产品的特征是胎骨为白色或朱砂色,釉面无纹片,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豆青次之,蟹壳青又次之。“哥窑”产品的特征是“紫口铁足”,因釉层浑厚且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口边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只挂极稀薄的釉层,透出略带紫色的胎骨。“哥窑”胎骨有灰、褐、黑色三种,以黑色“铁骨”居多;其釉色较多,有较淡的青包,也有蟹壳青色、茶褐色、墨绿色;釉面布有纹片,根据纹片的大小形态,有冰裂纹、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鱼子纹和百圾碎,尤以百圾碎著称。哥窑产品长期使用,偶尔会出现“金丝铁线”和“银丝铁线”。
    哥窑的产品釉面裂纹,是胎体与釉面的冷缩热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残缺美”,也是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重要原因,这种器皿的艺术影响力很大,但它的纹片是不规则的大小裂纹,分不清纹样和图案。能否注入人为努力,用哥弟结合,通过绘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