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手段,采用不同矿物质作色料,使它们在高温下产生肌理变化(俗称窑变),使之更具艺术吸引力?为了追求陶瓷艺术品更高的美学要求,我于1979年开始了“哥窑与弟窑结合”的科学研究。哥弟二窑器物的胎料和釉料不同,两者看似无法结合,历史上因此从没出现过哥弟同体的产品。
    1989年,我对几种胎料、釉料及器型,进行过多种试验,开始寻求一个既适合哥窑又适合弟窑的中间配方,作了大量的胎体和釉质的肌理研究。1990年,“哥弟”。结合的作品“石榴尊”烧制成功,它的上部口颈是弟窑朱砂胎体、梅子青釉;瓶身为哥窑的冰裂纹片。石榴尊端庄大方,既有千峰翠色,又有龟裂纹片,对比互映,自有一家气派,因此获得当年度的浙江省优秀产品设计奖。之后,我和女儿廖秀珍又搞了一系列工艺性肌理装饰研究,“哥弟”共生辉全获成功,作品“旋风的轨迹”、“纹片奇葩”,在1994年浙江省硅酸盐行业协会主办的浙江省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
    在探索哥弟共生辉的科学研究中,我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不同材质的肌理和特性,在致力于现代哥窑艺术装饰中,我把哥弟结合和象形开片整合运用于一体,使哥窑产品的装饰更具有形象感和艺术性。这些工艺手法有如下几种:
    一用哥弟结合之法。主要是用“滚”的技法,先用白泥浆浇在模具上即刻自然滚动,面积有大有小,线条有粗有细,装饰自然,是一种抽象艺术。
    二用泥浆挤压之法。在瓷胎上或灌浆前,在模具上用一种特制的带管泥浆壶,用绘画的手法,先勾勒出纹饰轮廓,然后用同样的泥浆填平。
    三是滚贴结合之法。在将要灌浆的模具上滚出抽象纹样来,哥弟两种泥浆自然结合在一起,待坯子取出后,再贴上需要装饰的、有色差的图案纹样,烧成后主次分明。
    四是综合装饰之法。用哥窑的坯胎,先在湿坯上装饰一部分,待素烧后再完成全部装饰,如同景德镇的斗彩装饰。综合装饰还有另外一法,就是在素烧后的坯上描上画稿,剔去釉层,填上各种矿物颜料,经1300℃高温烧成。色料与邻边的釉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窑变效果,其画面主次分明,色调层次丰富,装饰效果显著,最适合盘、碟等有平面之器皿。
    五是雕刻与绞胎相结合之法。哥窑瓷一样可以用弟窑的浮雕或深刻技法,亦可用堆塑和泥条牵线等综合装饰法,在器皿的主要装饰部位着色刻画,起到主次分明,画龙点晴的作用,但又不失哥窑之特点。
    这些科研成果所产生的工艺上的变化,应该说是与时俱进的成果,也是我这个“纸上谈兵”之人的实际战果,用这些方法出品的器皿,如“红色的诱惑”、“龙纹贯耳瓶”、“哥窑龙纹盘”,“哥窑19寸小口浪纹瓶”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大影响,丰富和扩大了龙泉青瓷的器型品种。
釉下彩、玲珑青瓷、薄胎青瓷等科研项目,是申报浙江省科委或轻工业厅的攻关项目,上面拨付科研经费,合计起来不下几十万。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本着节约开支的精神,每个项目都有节余,为工厂累积了大量经费,用于企业的其他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这也是我致力于青瓷发展的一种努力,也是与其他工艺美术大师不同的地方。1991年10月,浙江省开始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比,由于我的出色工作,是17个评委全票通过的唯一一人。

 

20世纪60年代九头春笋茶具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