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叔承诗话:荆溪杂曲
2019/9/9 10:56:33


荆 溪 杂 曲
明·王叔承
蜀山山下火开窑,青竹生烟翠石销。
笑问山娃烧酒杓,沙坏可得似椰瓢。
      ①销:熔化金属。
      ②杓:同勺,勺子。
      ③坏:通坯,砖瓦、陶瓷等制造过程中,用原料做成器物的形状,还没有放在窑里或炉里烧的,叫作坯。
 
    前墅龙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拍摄
      王叔承(1537-1601),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明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著有《潇湘编》《吴越游集》等。
      这首诗写蜀山窑场烧窑劳动场景,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前墅龙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拍摄 
      蜀山山下窑工正在点火烧窑,一把把青竹、一捆捆松枝塞进窑洞,生起青烟,化作烈焰。青绿色的泥坯在烈火中熔炼,变成坚硬如石的陶器。请问那烧窑的山娃,用这烧成的“沙坏”作酒勺是不是胜过那椰子做的瓢呢。
 
    前墅龙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拍摄 
      这首诗近距离描绘了烧窑的场景。与王叔承同时的王稚登在《荆溪疏》里曾纪录了蜀山窑场的远景:“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陶者穴火负山而居,累累如兔窟。以黄土为胚,黑土傅之,作沽瓴、药炉、釜、鬲、盘、盂、敦、缶之属,鬻于四方,利最溥……陶者甬东人,非土著也。”
      而王叔承诗中则具体写到了“陶者”:负山而居故称之为“山娃”,穴火开窑时,“青竹生烟翠石销”,这些生动的描写,是作者深入窑场、接近陶者才能写出来的。诗中还说到了紫砂。王稚登在《荆溪疏》中提到“宜均”:“近复出一种似均州者,获直稍高。”但不知什么缘故,只字未提紫砂,而这首诗里提到的“沙坏”即紫砂壶,且其造型近似椰瓢,而其作用除作茗器外还可作酒勺。这并不奇怪,紫砂也生产酒具,而对窑工来说用沙坏作酒勺更是就地取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丁山窑场上的工人还拿刚出窑的夜壶泡茶喝呢。
 
    前墅龙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拍摄 
      王叔承在《吴越游》中还写过太湖美食银鱼:“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可见他是位热爱生活、纵游山水的诗人。因此,他能写出蜀山窑场的窑工劳作以及紫砂烧制的生动场面也就不奇怪了。(本文作者系著名紫砂学者陈茆生)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