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来春踏青去
2012/3/16 22:59:38
情感这东西的由来,都是因为历史的交往,或世交、或神交、忘年交;或牢不可破,或因小成怨,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的定律。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回首往事,有三种职业我曾经羡慕过、追求过。一是唱歌,二是记者,三是艺术。
那歌声由丹田提起的气经过喉部振动,两片声带摩擦从口腔挤出来,再经过舌、齿、唇、腭骨多功能的运动发出美妙的旋律……
记者像蜜蜂一样采风,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然后到百姓手中——传达、告知、报捷、对上级和群众的陈叙述。它是一个政治权利的喉舌,有声的叫朗读,无声的是“腹语”……
艺术的范畴就比较精神化了,它是书画、雕刻、戏剧的总称。表演技艺的人向人们表达着向上的、启迪的、满足的情感。但在60年前,人们总习惯称呼它手艺人、下九流、雕虫小技,在社会最底层。
20世纪50年代,在失望与希望瞬间交错的时候,我与前两个梦想“失恋”了,迷幻般选择了陶瓷,后来人为地爱上了瓷器雕刻。为此,在日报发表了《画笔永听党指挥》一文。
半个多世纪以来,《淄博日报》见证了驰名于世的淄博陶瓷,从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都发生在淄博这块土地上。第一条煤气烧窑,第一条链式烘干机,第一条隧道烧窑,第一条大缸机,第一个通过广交会出口,第一次成为国宴用瓷及国内各大饭店用瓷。骨质资、强化瓷、高石英瓷、鲁青瓷、中华龙、华光陶瓷、刻瓷艺术荣登大雅之堂。
《淄博日报》22岁那年,古老而年轻的刻瓷艺术作为“移民”在淄博落下了户口,说它是古老是因为它诞生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说它年轻是因它由于种种原因几乎失传。甚至一般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门艺术。不过,刻瓷的春天正悄无声息地到来。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下发文件,将淄博刻瓷艺术列入“中国传经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门类,今年6月,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自成立以来,首次收藏、展出、收录了我国的鲁青瓷《石头记群芳》刻瓷瓶。10月,位于淄博的中国陶瓷馆,市政府投资100万元建成了专门的刻瓷艺术馆。刻瓷艺术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刻瓷艺术品正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说到这,我很想念20年前曾发表在《淄博日报》的“刻瓷歌”,以献同道:
精研书画,敏悟勤奋。以刀代笔,潜心治印。
老实临摹,创新自心。大胆落稿,刻凿细心。
删繁就简,瓷画相衬。疏可行马,密不容针。
刻划形态,凿錾骨筋。捻转平跳,刀法神韵。
宁拙毋巧,古朴浑润。切莫修饰,天趣率真。
小作神足,大则雄浑。情趣意境,旷心怡神。
中国刻瓷是,跻身艺林。
2006年12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在北京评定,我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关专家称;这是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淄博人。
上面说到的事,下面再说说报人。
最有人性化的是刻瓷。说刻瓷必然要说32年来扶托淄博刻瓷上战马的人们——尤其是那群报人星座,那条即使笔下佚名也依然闪烁光热的星河。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以好奇心单枪匹马研究刻瓷的时候,《淄博日报》的报人孙丰深第一个为我鼓呼:《好奇心是伟大发明的最大动力》。1981年我从西德归来,他不辞辛苦,光临寒舍采访,烟酒未沾,饭桌未按;1982年我赴美参加世博会,丰深同志在他家为我送行,待分别8个月之后回国。他又发表了《赴美200天载誉归来》和《我和我的祖国》,文笔感人,字字珠玑,启迪了一大群人,也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艺术交往。丰深同志热爱艺术,也关爱艺术人才,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