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兴大师口述史(十一)——我的师傅李怀德
2013/8/8 21:49:59

    我的师傅李怀德,早在民国33年,也就是1944年的时候,就参加了八都区瓷业改进研究会。那个研究会就是专门仿制古瓷的,工匠也都是八都、岱垟、宝溪一带的优秀工匠,大约有二十多人。师傅在那些工匠中,技术比较突出,当时他好像才29岁,不到30岁。其实,我师傅的父亲李君义就是一个善于做仿古瓷的老工匠,据说在1943年的时候,曾经参加过陈佐汉组织的一个仿古瓷制作小组。陈佐汉的仿古瓷技术在当时是闻名全省的,也许正是这种非常正宗的家传原因,我师傅的仿古技术在当地是最高的。解放后的1957年,龙泉成立了国营瓷厂,我师傅被聘为龙泉瓷厂仿古瓷研制小组的师傅,专门带我们这些年轻
    人做仿古青瓷。没有我师傅和他的前辈们坚持不懈地做仿古瓷,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恐怕早就失传了,这是我师傅为龙泉青瓷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50年代在瓷厂的时候,做瓷碗毕竟是粗活,技术含量不高,不过我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能从这些粗活中悟出一些道理。多快好省,就是当时我成为“卫星”的诀窍。由于我的成绩比较好,总厂就把我和另外两个学徒派到仿古小组当学徒,拜的师傅就是李怀德,那是1958年。我记得仿古小组里有五个师傅,李怀德、李怀川、张高岳、张照坤、张高文,学徒只有我和周林鑫、蔡林芝三个,一共八个人,后来1959年瓷厂又把曾樟树师傅也调进来了。从那时开始,我才接触了正宗的、传统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但当时为什么要做仿古瓷,我并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周总理指示要恢复龙泉青瓷的。当时由李怀德师傅带领我们,开始恢复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进行仿古瓷器的制作。     
徐朝兴与李怀德师傅 李怀德(右二) 徐朝兴(左一)
    在仿古小组里,李怀德师傅带领我们模仿古代青瓷的样品,摸索着进行试验和烧制。李怀德师傅非常耐心地教我们按照仿古瓷的要求,如何修坯造型,如何修饰棱线,如何装饰图案,如何配制釉色等。非常细致。记得师傅教我修木瓜壶口沿上的棱线,我做惯了粗活,立起的棱线不仅很不精细,甚至费了很大的劲也修不起线条来。我很灰心,就对师傅说这个太难了。师傅说,你现在做的是仿古瓷器,不同于做粗瓷碗。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小心翼翼的,这不是放“卫星”。马虎不得。师傅很严厉。我也没敢再吭声。从那时起,我在师傅的指点下,知道仿古青瓷不同于普通的粗边瓷碗,这是做精品。要仔细,要把心沉下来才能进入状态。那时候条件很苦,都是手工操作,不像现在,有的工艺可以用机器代替。我就这样做了几年手工艺活,基本掌握了仿古青瓷的各种工艺和技术,连垒碗、碾磨、配釉、调料这样的工序,我们都得给师傅做下手,不然,怎么能学到东西呢。有很多釉料配方和配釉方法,都是那时在做粗活时学到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师傅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遭批斗不说,还天天挑大粪,种菜浇菜,工资也停发了,其他师傅也遭了殃,有的被下放劳动,好久不得翻身和平反。
    60年代的时候,我们仿古小组也搞革新,就是创造一些新工艺。记得那时我和师傅一起搞过“人工控制象形开片”的技术革新。这项革新就是把烧好的成品再放到恒温箱中加热,一般要加热到300度。加热后,立即用毛笔蘸着水在成品器物的表面上画画,利用器物表面热胀冷缩的关系,进行象形开片。特别有意思,趁热时画什么就开什么纹片,而且纹片很细碎,比较有型,很好看。这项革新就是利用哥窑青瓷的传统开片技术,运用绘画来控制开片的造型。我师傅对传统青瓷技术的革新是非常高超的,所以我非常尊重我的师傅。有一次,我们研究所搞业务比赛,比赛项目就是按设计图纸修一个模型花瓶,看谁修得速度最快,器型做得最好,就给谁记高分。比赛得高分的,就是胜利者,那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