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景泰蓝器欣赏
2021/9/18 11:32:30

      “珐琅”又称“佛朗”、“发蓝”,是一种覆盖于金属制器物表面的玻璃质材料,因出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以音译而得名。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洁净,表面晶莹若水晶,红、蓝、紫、草绿等色珐琅鲜艳醒目。此时期图案多为缠枝莲花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舒展,布局疏朗大方,间衬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现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掐丝珐琅花卉纹玉壶春瓶
      明宣德
      目前所见掐丝珐琅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
      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表面光泽温润,但与元代珐琅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的装饰题材,且沿袭元代风格,以单线勾勒枝蔓,花叶硕大饱满。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制做珐琅的作坊。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纪中期-16世纪初),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花叶纹饰和珐琅质地上都产生了一些新变化。缠枝莲纹之外,海马纹、狮戏球纹、花鸟纹等也颇为流行。掐丝线条愈加纤细,图案布局亦显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泽度低或不具备光泽,砂眼增加,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
 
掐丝珐琅狮戏球海马纹碗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
 
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
 
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掐丝珐琅花鸟纹方尊
      明晚期
      16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掐丝珐琅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的作品为代表。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制造;珐琅颜色品种的增加和运用;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装饰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掐丝珐琅龙凤纹盘
 
掐丝珐琅甪端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
 
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花口盘
 
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
 
掐丝珐琅福寿康宁字圆盒
      清早期
      清康熙朝的珐琅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