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圭的艺术贡献
2017/7/26 18:06:33

 
      朱一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书画家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山东省壁画研究所副院长淄博市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最具实力的陶瓷艺术大师。
      朱一圭淡出中国陶瓷艺术名利场已经多年。2016年8月23日,中国陶协发文,隆重表彰“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并与9月6日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同期颁奖。77岁的陶瓷艺术家、书画家、新中国美术陶瓷最具个性、最有影响力的开创人之一朱一圭先生获此殊荣。这是一个实至名归的盛誉,是对北国陶苑所有艺术家的褒扬,是整个“陶琉古镇,美食博山”的集体荣耀。
      当一切嘈杂尘埃落定,真正的艺术文化行为注定要沉淀为历史记忆。只言片语无法穷尽朱一圭七十余年的艺术道路,蛋壳黑陶的复原、鲁砚的复兴、黑陶彩釉创作特别是高温窑变彩釉壁画的推广,被公认为朱一圭对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四大贡献。
 
      实话说,朱一圭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性情,他最适于某个契机的引发,一头扎入未知的领域,默默无闻地探险、实验、创造。创造之后,又回到原点,等待下一次灵感的到来和激发。他不肯守着老一套而不进取,不屑于拾人牙慧,更不擅借助某种外因窃得虚名,他的眼中总是一片又一片亟待开发的疆界、一个又一个需要真相的命题,这,源于他对艺术文化的敬畏。隐匿于北方陶镇最旮旯位置,却与美术院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毕生神交于法国后印象派,朱一圭的思考便远离了世俗。这种思考有时是孤独的,却成就了朱一圭的独特贡献。
      1981年年底,省领导高启云点将朱一圭到济南复制蛋壳黑陶。济南市博物馆向他开放了全部库房。把自己埋在蛋壳黑陶碎片里,一呆就是六个月。每天就是手持放大镜,翻看蛋壳黑陶碎片。新石器时代,人们倾其智慧制作一件蛋壳黑陶器物,主要功能还是作为礼器,连通天地诸神、史前氏族先贤。研究蛋壳黑陶,是在穿越数千年近万年的时间隧道,揣摩古人的社会心理,对话古人的精神世界,探究古代华夏民族的精神之源,这让朱一圭不能不全身心投入。首先,朱一圭浏览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包括胶州湾地区出土的所有蛋壳黑陶残片,发现济南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最为精细,佐证了“舜耕历山”之实,历山所在的济南地区当是虞舜时代的文化中心,朱一圭把目光聚焦于章丘城子崖。

 
      夜以继日,朱一圭的大脑悉数被支离破碎的陶片所充斥。每一片残器的信息,都与朱一圭的认知和经验对接、碰撞,突然,朱一圭被一个奇特的现象惊愕了,所有的蛋壳黑陶残片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黑陶残壁不同弧度的转折处,呈现明显的两层台阶状态。朱一圭一阵惊喜,蛋壳黑陶成就于注浆工艺——先素烧一个泥胎作为模具,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注浆,迅速倒掉多余的浆料,然后干燥、烧制定型。这样的工艺就形成了今天见到的模样:器物腔壁转折放开位置,因泥胎胎壁较薄不吸浆,泥浆飞薄便凝固定型;而转折收紧位置,因泥胎胎壁较厚,特别吃浆,因而变得相对壁厚,一下子破译了蛋壳黑陶至薄若蛋壳的成型机理!
这一发现,让我们窥见了中华民族的惊天智慧,是对学界认为蛋壳黑陶先注出一个坯器、然后对外壁旋转刮磨成型的重要更正,也否定了民间以为蛋壳黑陶源自手拉胚的臆想,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对中国陶瓷注浆来自日本之说的彻底颠覆——凡注浆就须有模具,模具的出现必然会导出注铜工艺,蛋壳黑陶注浆成型,当是我国青铜时代来临的先声。

 
      接下来就是复原。朱一圭发现蛋壳黑陶所用的粘土经过淘滤,呈现为极高的密度,现有材料则不行,于是他以含铁量较高的石头,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与黄土合理调配;蛋壳黑陶除了陶器坯体呈黑色外,还有其标志性的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