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陶瓷概述
2014/6/17 11:32:29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地处沿海,是中国经济、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陶瓷原料、燃料资源丰富。早在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境内的先民们便已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300-前2400年),今山东境内陶器生产的分布已相当广泛。先民们发明了陶车,采用慢轮成型,用高岭土烧制白陶。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漆黑光亮的薄壁陶,表明当时制陶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发展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黑陶文化,以烧造“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陶彪炳史册。
从商代到西周,山东的制陶工艺显著进步,烧造出原始青瓷,制陶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制陶业空前繁荣。不仅大量烧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制作砖、瓦、下水管道等建筑用陶,还出现了用灰陶制作的量器和随葬用的彩绘陶、陶俑及动物雕塑等。生产方面,出现了官营和民营两种组织形式。齐国临淄附近制陶作坊规模较大,设有主管制陶手工业的官吏--陶正。
秦汉时期,山东制陶业仍以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为主。西汉陶塑艺术发达,各种人物、动物雕塑神态逼真,栩栩如生。陶工们掌握了铅釉制作技术,烧制出低温绿色釉陶器。
淄博寨里窑古窑址
南北朝时期,山东制陶工匠们从技术上完成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博寨里窑、峄县中陈郝北窑、曲阜宋家村、河套村、何家店一带窑场均能烧制青釉瓷。北齐时,寨里窑生产的青瓷莲花尊,胎质坚致,釉色青翠,雕刻精致,技艺超群。《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称“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约十余公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
泰安中淳于古窑址
隋唐五代,山东各地又有一批新窑场兴起,今淄川、峄县、临沂、泰安、德州等地,有烧造青釉瓷的窑场10余处。淄川磁村窑自唐代中期开始,由烧制陶器转入生产黑釉瓷、青釉瓷及酱色釉、茶叶末釉等产品。其黑釉瓷产量较河南、陕西为多,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五代,淄川、峄县窑始制白釉瓷器,发明绿斑彩装饰,为宋代制瓷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瓷网总经理朱东明在磁村古瓷窑址考察
北宋至金,山东窑场数量增多,新品迭出,生产规模扩大,烧造地点之多、品种之丰、产量之大,均属空前。主要生产地区有淄川、德州、峄县、临沂等。产品除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白釉外,还有不少艺术釉品种,装饰手法分剔花、刻划花、白地黑花、绞胎、凸白线和釉上彩等。著名窑场,淄川有磁窑务(今磁村)、颜神店(今博山)、坡地、万山、八陡等十余处;峄县有薛城中陈郝南窑、齐村柏山窑、渴口南窑和北窑等。淄川磁窑务窑场规模最大,官府在此设“务”收税,故该村在宋代称“磁窑务”村。时至今日,该地宋代瓷片仍俯拾即是。
枣庄中陈郝古窑址
元代,由于连年战乱,大部分地区的陶瓷业受到严重摧残,不少地区的窑场因兵燹天灾而废弃,许多传统技艺失传。世祖以后,虽部分窑场得以恢复,但烧制品种很少,器形厚重,装饰单调,多系黑釉、褐色釉、白地黑花。至元末,一些著名窑场,如淄川磁村、坡地、万山,峄县中陈郝、柏山等窑,已烟消火冷。
明朝,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工奴制度的废止,山东陶瓷业发展较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出现了“陶者以千数”的盛况,主要窑场有北岭、大街南首、八陡、西河、窑广、山头、李家窑等。天启年间(1621-1627年),西河窑场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