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第一窑”——枣庄中陈郝瓷窑瓷器赏析
2024/8/5 16:41:46
枣庄物产富饶,丰富的瓷土、煤炭和便利的水陆交通资源为瓷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枣庄市文物管理站1978年通过对全市古代窑址的调查,先后发现中陈郝、张岭、钓鱼台、柏山、湖埠、雷村新村、齐村、渴口、打靶场、苏家园、凤凰岭等古窑址十余处。其中,中陈郝北窑、湖埠、凤凰岭、张岭、钓鱼台为青瓷窑址,中陈郝南窑、渴口、柏山、雷村新村为白瓷或白釉黑花瓷窑址,中陈郝西部黑瓷区、齐村、打靶场、苏家园则属于黑瓷或酱釉瓷窑址。
素有“江北第一窑”之称的中陈郝瓷窑位于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创烧于南北朝,历隋唐,经五代,至宋元,传明清,经久不衰,延续时间达1300多年,其品种之丰富、烧造技术之先进,堪为北方制瓷业翘楚。
1987年9月1日至10月25日,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中陈郝窑址进行了发掘,两座隋代青瓷窑炉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为北方青瓷烧造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另外在金代窑炉底部发现的煤渣,说明枣庄在距今800多年前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证据。
根据考古发掘的文化层堆积、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的特征,中陈郝瓷窑遗址分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从烧造年代来看,青瓷区最早可追溯至北朝晚期,持续到北宋。白瓷区大体在宋、金、元时期。黑瓷区为明清时期。
中陈郝瓷窑烧造的瓷器各时期器型、工艺、纹饰均不同,但始终“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容器较大,器型端庄,稳重实用”“器物釉汁色调浑厚深重,注意表现内在的质感”(刘凤君:《山东古代瓷器艺术简说》,《文史知识》1989年3期),具有典型的北方民窑瓷器特征。即使到了宋元时期,南方各窑开始流行烧制样式新颖的梅瓶、熏炉等,中陈郝瓷窑瓷器烧造仍以日常使用的盘、碗、罐为大宗。现将部分枣庄市博物馆馆藏中陈郝瓷窑瓷器按朝代归纳介绍。
南北朝隋唐时期
此时期中陈郝瓷窑烧造的多为青瓷,造型古朴凝重,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纹饰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南北朝酱釉鸡首壶
南北朝酱釉鸡首壶 盘口,圆唇,细颈,广肩,鼓腹,最大腹径偏上,下腹微弧内收,平底。盘口与肩之间有圆股型柄,肩部有一实心鸡首及两个桥形系。整体施酱釉不及底,釉层丰厚,釉色均匀,近底部露白胎。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鸡”与“吉”谐音,反映出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期望。
隋青釉四系盘口壶
隋青釉四系盘口壶 盘口,圆唇,长束颈,溜肩,肩部有复式四系,鼓腹,平底微内凹。外施半釉,呈泪滴状,垂釉中下部露白胎。
盘口壶是中陈郝青瓷的代表器物,装饰简单,多数仅在口沿或肩部饰一至三周凹、凸弦纹。釉色纯正,有青绿、青黄之分。青绿釉器釉层较厚,釉面较洁净光亮,因烧成火候较高,致使泪滴状垂釉较多,内底常见深绿色积釉。
宋金元时期
此时期中陈郝瓷窑烧造的主要有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其中以白釉黑花瓷最为多见,白釉黑花又称白地釉下黑彩,题材以各种折枝或缠枝花卉、兰草、水波、鱼为主,运笔洒脱,线条明快。此外,白地黑字行草字体的出现,也是其特征之一。如这件瓷罐,腹上部行书可辨识出“路远客人愁□,思乡人□马行迟”字眼。
此时期还烧造有为数众多的人物、动物形瓷玩具,多为纯手工捏造而成,体型较小。种类有骑马、佛像、菩萨、仕女、马、牛、羊、狗、龟等,皆取其大体轮廓,发、眼、足处施黑釉对主要特征进行刻画,显得小巧玲珑、动人可爱,反映出工匠和民众乐观、豁达的审美情趣。
宋白釉玉壶春瓶 敞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