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发掘收获
2025/3/7 15:06:06

遗址概况
耸立于宁夏北部的贺兰山,西夏语称之为“兰山”,属于西夏三大“神山”之首。苏峪口瓷窑址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的苏峪口内约10公里处的中缸窑子,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进行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发现,地表残存13座窑炉和大量的精细白瓷残片、匣钵等,面积约4万平方米。整个窑址区位于山坳处,南宽北窄,植被稀疏;地势北高南低,中部有一条冲沟,窑炉就势建于冲沟两侧的坡地上。窑址区南部沿苏峪口支沟是古代翻越贺兰山进入内蒙古高原的通道,现建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通道。窑址西南距拜寺口西夏寺院约15公里,距西夏陵约40公里。 
工作背景和目标
苏峪口瓷窑址属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交通便利,面积较大。2021年至2024年,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贺兰山皇家寺院等遗址出土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该窑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发现了一个保存基本完好的窑场和全新的窑业类型。
团队组织和工作过程
本次的考古工作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与复旦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发掘领队和核心团队人员稳定,满足了瓷窑址考古工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2018年,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峪口瓷窑址进行了测绘工作(由于窑址区被洪积和坡积砂砾层覆盖,难以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对窑址的了解和发掘区的选择主要依靠考古调查和经验)。
2021年至2022年,对苏峪口瓷窑址东南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精细化发掘,了解了地层堆积、窑业面貌、时代特征与作坊的功能分区等。
2023年,为了解窑址冲沟东侧最北部的窑业面貌,选择在冲沟东侧的最北端进行发掘,与已发掘东南区的作坊遗迹、产品特征、生产工艺、废弃时间等进行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苏峪口瓷窑址的窑业面貌、类型分布、管理制度、与西夏宫廷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2024年,为了解窑址冲沟西侧的窑业面貌,揭示窑炉与作坊之间的关系以及窑场布局,探索苏峪口瓷窑址的生活与管理制度,在此前基础上对苏峪口瓷窑址东西两侧坡地的作坊遗迹、产品特征、生产工艺、废弃时间等进行比较研究,选择冲沟西侧南部进行了发掘。
 
2024年发掘区作坊遗迹分布图
发掘过程中同步进行了多学科研究的样品采集、检测分析,以期通过传统田野考古方法与科技考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窑业技术交流与创新,复原古代制瓷工艺流程。
考古发现和收获
连续4年的考古工作,发掘面积共2400平方米。理清了苏峪口瓷窑址窑炉的形制布局、功能分区、使用年代和窑业面貌。清理窑炉6座、作坊6组、辘轳遗迹5处、盛放瓷土遗迹9处、加工石英遗迹5处、研磨石英遗迹30余处,出土精细白瓷、窑具、铜器等标本共1400余件,以及50余万件瓷片、动物标本等。
 
苏峪口瓷窑址2021-2024年发掘区位置图
窑炉 均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顶残。采用条石垒砌,由火膛、窑室、烟囱和两侧护窑墙等组成。以煤为主要燃料。Y1与Y2共用一组作坊区。Y3面积大于Y4,对两座窑炉窑进行解剖清理,发现Y3通风口建在DM3上,而Y4通风口叠压在DM3和④a层下,建在生土上。综合判断,Y3年代应晚于Y4。Y6是在Y5废弃后利用Y5窑床和东壁基础上建造的,且Y6烟囱打破Y5北壁。以Y1为例进行介绍。
Y1位于探方TN01W01中部,窑炉总长6.15米,宽6.25米(从北侧护墙到南侧护墙),残高2.90米(从窑床到残存窑东壁最高处),方向263度,墙体外侧有多次加固修补痕迹。
 
窑炉(Y1)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
通风道位于火膛西南部,为条石垒砌,斜壁圜底,长1.2、宽0.7、深0.3米。通风道与窑门前的操作坑相通,在近窑门处外侧有一块较大的长方形石板,呈南北方向铺压在通风道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