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窑陶瓷工艺与生产遗迹
2025/4/12 15:56:13

 
金马村古窑址
蒲江陶瓷生产工艺属著名的“邛窑”体系。邛窑,乃中国著名民间瓷窑,是四川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最美的陶瓷窑。邛窑历史悠久,始烧于南北朝,唐代兴盛一时,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两宋时期,邛窑走向衰落,以成都平原为中心传承邛窑技艺的窑场与窑系的仍然持续发展,直到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胡志金、刘大清、卞再斌著《鱼塘窑与羌文化》称:“‘邛窑系’代表窑口有:都江堰市玉堂窑、金凤窑、蒲津窑,彭州市磁峰窑,邛崃市十方堂窑、尖山子窑、固驿瓦窑山窑、郫县大坟岗窑,成都琉璃厂窑,新津窑,蒲江窑,乐山窑等。”
据《蒲江县志》(1992年)记载,蒲江陶瓷生产所需的粘土矿分布于丘陵和平坝一级阶地,与泥炭层位相当。矿体呈透镜体及鸡窝状产出,厚0.4至2米多,为灰白、黄白色粉砂粘土,含粘度36%,可塑性强。化验分析:三氧化二铝30%以上,其他,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镁等为少量或微量。
金马村古窑址,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金马村,系宋、元时期古窑址。该窑址发现于1983年,由于地点在当时的蒲江县东北公社四大队八生产队金马祠一带,故而又被称为“蒲江窑”“东北窑”。
金马祠,修建时间已不可考。古时,金马祠位于蒲江至眉山必经小道之上。出蒲江县城东门,经孙坝、猫洞桥、何水碾、金马祠、三皇庙、㮟㮟店、二台子,翻凉风顶至涂店子入眉山县境,经张庙子、盘鳌镇、秦家墩、李店子、韩家场至眉山县城。全长112华里,蒲江县境内约21华里。
如今,昔日的金马祠古建筑已湮没于历史之尘埃,唯余几个小山包矗立在青山之间。当地群众,称此地为“窑坪”,可见金马村古窑的历史由来已久。
金马村古窑,位于长秋山丘北侧二级台地上。主要分两处,相距100米。一处南北长18米,东西宽30米,面积约540平方米;另外一处南北长47米,东西宽12米,面积约548平方米。古窑遗址面积108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5米至4米,清理宋代古瓷窑遗址1座,挖出瓷窑2座,炉膛直径约8尺。窑周瓷碎片堆积层甚厚,从中掘出瓷盘、瓷杯、瓷碗、陶匜、匣钵、碟、罐、垫圈、支钉等残件,有青、白、黑、黄、绛等色。宋元时期,蒲江地区为邛州辖地,根据出土瓷器的造型、色釉、烧制工艺考证,此窑属著名的“邛窑”体系。
据1983年《蒲江县发现古窑址》报告,采集标本碗4件、碟3件、盏3件、匜1件、匣钵1件。各类陶瓷,浅圈足,施釉或青、黑、釉,胎色或灰白、紫褐,或鸡心凸痕、蜡泪痕、花瓣纹、草叶纹,或敞口、直口,或折腹、弧腹。据标本分析,该窑址与四川其他窑址遗物比较,是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窑。
四川省文物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莫洪贵评论说,蒲江窑“据胎质、釉色、浅圈足和烧造工艺,对照邻近邛窑晚期的器物与彭县磁峰窑、广元窑器物的胎釉和造型比较相似。它是继邛窑、磁峰窑之后的一处宋代窑,对于研究四川古代陶瓷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中国陶瓷研究专家陈丽琼《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认为,两宋时期随着邛窑的衰落,“四川新起的窑场与窑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有灌县的金凤窑,蒲江的东北窑。”
宋代的蒲江冶铁业、井盐业发达,民间百姓兴办手工业的热潮不断高涨。苏东坡《蜀盐说》,道:“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川井最古,淯井、富顺监亦云久矣。惟邛州蒲江县井,乃祥符中民王鸾所开,利入至厚。” 如此背景下,传承邛窑工艺的民窑兴起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明代《蒲江志》论蒲江人曰:“人民质实,不尚浮华,勤于耕桑,力于矿炭。”
金马村古窑生产的下限,需更多的考古发掘予以论证。蒲江民间的陶瓷生产延续到民国时期仍然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