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的邢窑
2014/6/16 15:08:01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白瓷生产的发源地。
邢窑创烧于北朝时期,主要生产日用产品的粗瓷,造型质朴大方,粗犷豪放,是典型的北方青瓷。
隋代时期的邢窑,生产规模已经相当成熟,器物的品种较丰富,为举世闻名的唐代邢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已能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白瓷的“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此之前,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薄胎透影瓷始于明永乐时期(当时欧洲称“中国白”),而邢窑隋代透影瓷的发现,将中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因此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
21世纪初,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
然而,从实际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邢窑对于中国陶瓷的影响还不止于其为白瓷的缔造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在临城、内丘发现多处窑址,当这些窑址被确认为是历史上的唐代邢窑所在地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合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
出人意料的是,先前很少人知道的青釉、黑釉、酱釉、黄釉、棕红釉、绿釉等器物,与白釉瓷一起纷纷面世。这充分展现了邢窑陶瓷丰富的釉装饰艺术和清新活泼的施釉技巧,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一北方白瓷名窑曾经的欣欣向荣与朝气勃发。邢窑陶瓷装饰艺术中的釉色如此丰富,真是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去认识这个曾以白瓷名垂青史的历史名窑。
辉煌的白釉
白釉是邢窑最重要的高温釉品种,出现于北朝时期。北朝的白釉瓷显然处于初创期,由于刚刚脱胎于青釉瓷器,故而胎质粗、釉色杂、白度低,多数釉色白中泛青。如果说当时的白釉瓷是青白釉,可能更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也似乎更恰当,因此有专家将其定名为“原始白瓷”。
北朝 白釉高足盘
这时的白釉瓷器只有碗、高足盘和罐等简单的造型。为了遮盖胎质的粗糙与胎体的颜色,有的瓷胎上还施有白色化妆土。如邢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北朝时期的白釉高足盘,高7.3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1厘米。盘为浅式,直口,平底,下为喇叭状高足。胎表施白色化妆土不及底,半透明状的白釉亦不及底。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施有白色化妆土的釉面洁白细腻,带有细小开片;未施有白色化妆土的釉面呈灰白色;而露胎处则为浅土黄色。三色一体的天然造化,令这件单调的白釉器物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隋代,邢窑白釉烧造不仅技术成熟,而且出现了“高端”产品。说它成熟,是指这时瓷胎细腻,釉色洁白,产量增加,造型也丰富多了。除了碗、罐、盘、盆、钵、杯、壶这些日常生活用具外,还出现了砚台类的文具和小动物类的玩具,足以说明白釉瓷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隋代 白瓷杯
说它“高端”,是指这时出现了透光白瓷。这种白瓷似乎有点像时下正流行的“穿越”,它超越了制瓷工艺的时空限制,成为令人叹为观止、极为特殊而又珍奇的品种。如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隋代白瓷杯,于河北省内丘县城西关北出土,残高8厘米,口径10.2厘米,胎釉极为细腻洁白,不仅具有玲珑透彻的特点,而且遮光而视,无论液体或物体均能透影可见。这种透光白瓷由于烧造难度极大,故而产量极低,目前也只发现数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