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內丘邢窑窑址再发现
2015/1/17 21:44:00
邢窑是我国古代以烧制白瓷而著名的窑场,有“南青北白”的称谓。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发现于河北省邢台市的临城县,继而在邢台市的内丘县发现,目前为止共在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三十多处。二十多年来,共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每次都有新收获,各项研究也随着新发现的增多走向广泛和深入,邢窑的本来面目也逐渐清晰,其产品的多样化、白瓷的朴素典雅、透影瓷的精细美观以及“盈”“官”“翰林”等款瓷器的批量生产都成为邢窑瓷器的鲜明特色。发掘出的窑炉遗迹,成片出土,时代延续长,其产品陶、瓷共出,所有这些都给邢窑研究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事实证明,内丘城关一带正是邢窑遗址的中心窑场,是邢窑研究的重点区域。
二、此次是邢窑的第四次发掘,地点位于内丘县城西关村南部,为县文物局对城关窑址统一编号的“4”号窑区建设控制地带,其南为胜利西路,东为中兴北大街,是原县粮贸大厦办公和生活区域。考古发掘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发掘证照》考执字(2012)第372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从2012年5月中旬开始到11月中旬共断续进行了6个月,在省文物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内丘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内丘县文物旅游局的积极协调配合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共完成10米×10米考古探方12个,发现遗迹有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灰坑144座,灰沟6条,井35眼,墓葬22座,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约超过2千件,器种类有砖、瓦、陶、素烧、三彩、瓷、铜、铁、骨以及窑具等。
三、出土的11座窑炉成四组分布在发掘区内,一组为Y1—Y5,在发掘区约中部,除y4外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四座窑围绕在东西长、南北狭的工作坑周边,坑底距现地面深3.50米,北壁有上下的台阶。窑体积大小不一,其中Y2完整不缺,窑门做工不精,两边各残留有砖墙,形成窄狭的门前过道;一组为Y6—Y8,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北,共用一窑前工作坑,坑底距现地表深2.95米,东部有上下的台阶。窑门做工较规整,两边残存有下部用砖、上部用坯砌筑的狭窄过道;一组为Y10、Y11,在发掘区东北部,两窑南北相对,深度不一,Y11在北,其南面为窑前工作坑,坑大致圆形,坑底距现地表约深3.75米,南部有台阶上下。Y10在南,窑门西边有上下的台阶,北面为窑前工作坑,坑底高出Y11,Y11通过台阶与Y10工作坑相连通;另一个窑Y9在发掘区东南,整体靠上,是被破坏最严重的一座。从打破关系和出土遗物看,Y9废弃年代为唐,其余为隋代。
Y1—Y4及工作坑
灰坑144座,有圆形、长方形、方形、不规则形几种,壁、底多不规则。大小不一,大坑长度超过8米,小的1米左右。深浅不一,深的距现地表超过3米,浅的不足1米。坑分布密集,同时期坑间打破关系不多,不同时期坑之间叠压、打破关系较多而复杂,早期相邻两坑之间多留有厚不足0.10米隔墙的现象。从出土遗物看这些灰坑废弃年代在北朝晚期到唐代。
灰沟6条,其中东西向2条,南北向4条,其特点之一是长,有5条沟穿越发掘区,之二是不甚规矩,之三是废弃年代不一,其中G6为隋代,G2、G4、G5为唐代,G1、G3为明清时期。因为沟纵横在发掘区内,与不同时期的窑、坑、井、墓都发生了叠压、打破关系。
井35座,皆圆形,遍布发掘区,北半部较集中。有较多在历史上因为塌方形成井口扩大,使得井内堆积较多生土的现象。井深距现地表有的不足5米,有的超过6.30米。从井内回填遗物看,井的废弃年代从北朝一直到明清时期。
墓葬22座,洞室墓为主,另有少量瓦棺和土坑墓。洞室墓是这一带土葬墓的特色,竖穴墓道多南或东南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