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涧磁村定窑遗址
2015/3/4 23:08:44
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白瓷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一带,分布在东西狭长10余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约 10平方公里。文化堆积最厚达 10多米。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创烧于唐,宋代极盛,元代逐渐衰落。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1951年和1957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等两次调查。60年代初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北镇村东试掘。1985~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北镇村、涧磁岭、野北村、燕川村等地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现大量窑炉和作坊遗迹,出土遗物标本万余件,残片约37万片。定窑在唐代后期受邢窑影响烧制白瓷,到了宋代逐步成为白瓷窑之首,是当时最著名的瓷窑之一。其器形、纹饰及覆烧技法对各地瓷窑影响较大,形成了一个以定窑为主的定窑瓷系。其产品远销海外,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与作坊已发掘的窑炉20座,均为“馒头窑”。窑基平面呈马蹄形,由炉门、火膛、窑床、烟室等部分组成,长度 4~8米,宽度 1.5~3米。窑体建筑材料用砖,火膛、窑床、烟室各部用耐火砖,内壁抹一层耐火土,窑床底面上铺垫一层厚约10~30厘米的粗砂。各时期窑炉常以匣钵代替一部分砖作建造材料,北宋中期以前用漏斗形匣钵,北宋中晚期以后用筒形匣钵。北宋早期以前窑炉以木柴作燃料,火膛中均发现有柴灰。窑炉后部有两间烟室,窑床与烟室间都无隔墙。烟室之间隔墙下砌有两个进火孔。北宋中期以后窑炉燃料用煤,火膛中均发现大量烧过的煤渣,窑床与烟室间有固定的隔墙,隔墙基部设进烟孔。北宋晚期和金代窑炉的烟室一般分为三间,设 3个烟囱,窑床与烟室间隔墙基部进烟孔多达9~13个。
作坊遗迹已发现4座,五代至北宋早期1座,北宋晚期至金代 3座。作坊都在窑炉附近,结为一体。北宋早期作坊遗址占地面积约 200平方米,残存的设施有盛瓷料用的大陶缸底部19个;晚期作坊遗迹面积在 500平方米以上,保存的设施有砖和匣钵垒砌的围墙,石砌的水井,砖砌的水沟,土灶,加工瓷料的圆形碾槽,堆放瓷料的土坑,澄盛瓷泥、釉料的砖池和大缸等。
产品与制造工艺
唐五代产品粗细掺半,青白兼有。较粗的瓷器胎质粗而色灰,比较厚重,胎上一般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表面施白釉或青黄、褐绿、黑色釉,有的瓷碗外表施青黄、褐绿、黑色釉,而碗里面施白釉,施釉较厚,多不到底,常有流釉、积釉现象。细白瓷器胎质细而色白,比较轻薄,釉色洁白而略泛青色。器形有碗、钵、盘、盏托、罐、壶、高足杯、三足炉、盖盒、枕、铃、瓷塑等。碗一般底心平缓,多为斜直敞口、唇形口或莲瓣形口,底足有平底、实足平底、玉璧形底、宽圈足和圈足底等各式。执壶一般丰肩、平底、短流,有白釉和青黄釉两种。瓷枕一般比较短小,枕面多呈长方或椭圆形,有的白瓷枕面带褐色斑纹。瓷塑多为小型白釉加黑褐色点彩的动物玩具。器物装饰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素面,少数用模印、贴花、划花纹饰。装烧器物的窑具主要有碗形盒式匣钵、漏斗形匣钵、三角形支垫等。细白瓷碗都用匣钵单件装烧,粗胎瓷碗用三角形支垫叠烧,烧成后碗底露 3个支丁痕。
北宋时期一般白瓷器都用优良瓷泥制胎,基本上不再生产需用化妆土的粗胎白瓷器皿,青黄、褐绿、黑釉瓷器明显减少,细白瓷器成为主流。北宋早期白瓷胎釉均洁白细腻,器形新增有净瓶等。碗口一般为敞口或葵花式口,底足大体只存圈足一式。装饰仍较简朴,多素面,部分器物沿用模印、贴花、划花纹饰,刻浮雕式莲瓣纹比较流行。产品装烧方法仍是匣钵仰烧,基本上都用漏斗形匣钵。五代至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烧制日臻成熟,“官”、“新官”款器为这一阶段优质白瓷的名作。北宋中期以后定窑优良瓷料得到大量开发,白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