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代名窑:登封窑
2021/6/28 18:09:55
登封窑位于河南嵩山腹地,登封窑烧造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登封窑创烧于唐初,兴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工艺精道,品类丰富,装饰独特,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也是北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
一、地理范围
据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60多处古陶瓷遗址。这些发现的窑址主要位于登封市中南部,相对比较集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一是白坪地区,二是宣化成庄地区,三是告城曲河地区,三是徐庄、郑庄、李家门地区。这些遗址大都分布在颍河两岸及其支流上,当地地貌为浅山丘陵地区,海拔大多在800米以下。
登封窑主要窑址分布示意图
二、登封窑的工艺技法
1.釉色装饰手法
有青、白、黑、黄、褐、花等多种釉色,以及划花、刻花、剔花、绘花、堆贴、雕塑、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尤其是白釉剔、刻、划技法的综合运用最为高超、纯熟,可谓中原窑厂之典范。釉色、釉质与纹饰装饰的搭配方面,更显优雅脱俗,是为登封窑一大特色。由于登封窑烧成温度偏高,所以釉色光泽亮丽,虽经历千年岁月的侵蚀仍“面不改色”,依然如新。
宋登封窑白釉剔划柳条钵
宋登封窑白釉剔刻花梨型壶
2.装饰题材
就装饰题材而言,约有4大类30多种。不同的器形选择不同的纹饰,装饰技艺齐全、题材丰富,非常注重图案搭配和布局协调。构图多以写实为主,设计均称灵活,一气呵成没有古板和拘泥,充分体现了人的随意、自在、豪放。
宋登封窑白釉刻花罐淮阳出土
3.器形
登封窑品类齐全、器型丰富。从唐至宋,中原地区其他窑口所体现过的品种、器型,在登封窑几乎都能找到。其特征可归纳为三类:一是佛教题材丰富,各种炉、钵、瓶等形制多样,体现了嵩山地区佛教的兴盛和影响。二是橄榄瓶造型独特,形制端庄、大气、流畅,集众美于一身,体现了北宋审美艺术取向,也是登封窑的典型器具之一。三是酒茶实用器较多,造型别致,体现了宋代酒文化、茶文化的发达和兴盛。
明登封窑珍珠地刻莲花梅瓶
4.珍珠地划花
陶瓷珍珠地划花属于一种工艺制作,它首创于晚唐密县窑,北宋时流行于北方磁州窑系部分窑场 ,产品以登封窑最具代表性。这一技法,是将唐代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创造性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多用于装饰钵、炉、瓶等器型。
宋登封窑珍珠地刻花双虎纹瓶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瓷器主要有这些特征:胎色泛暗红,或黑灰。化妆土较均净细腻。线条填色赭红、黑色为主。主题图案通常以缠枝牡丹、人物、动物为主。缠枝牡丹的画法笔笔果断干练,叶形花瓣丰满肥润,观之如新芽初萌,圆月破云;背景衬以密密麻麻且较大的珍珠圈,有一番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奇妙感觉。
珍珠地划花的工艺过程:首先,工匠们将成型的瓷坯晾到一定程度,选用竹、骨、铁等尖状工具,在施有化妆土的坯体上先划出主体纹饰;然后,在空白部分用管状工具戳满小圆圈;经晾哂,施釉,入窑烧制。后来这一工艺得到改进,先施一遍或两遍化妆土;刻划主体纹饰,点戳珍珠地;然后着色,即借鉴金银器的镶嵌技艺将色料嵌入刻划形成的凹槽内,经过处理磨平再施釉。烧成后刻花线条和珍珠地呈现棕红色,与白色化妆土形成反差,使器物装饰显得色调明快,富有变化。
宋登封窑珍珠地缠枝牡丹纹花瓣枕
珍珠地划花技艺看似简单,其实技术性很强,对坯体的干湿,戳点的手法、布局都有很高的要求。珍珠地上的小圆圈有多种规格,采用哪一种要根据器物的大小和主题纹饰的内容而定。登封窑的珍珠地布局排列疏密得当,自然均匀,浑然一体的“珍珠”灵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登封窑的陶瓷艺人使历史名瓷珍珠地划花得到恢复,这种工艺又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宋登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