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窑述略及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2023/9/19 12:37:56

前言
延烧500余年的豫北鹤壁窑场,是历史规模庞大的民窑重镇,承载着北方地区唐宋金元时期瓷业生产史和工艺传播史的诸多关键信息,也是中原瓷业盛极而衰的一个缩影,并折射了中原地区同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民生动态等社会变迁,学术意义重大。
该窑场上世纪50年代即发现,但由于成果整理缓慢,宣传不够,鹤壁窑给人的粗略印象似只是一个磁州窑系生产民用粗瓷的仿产型次级民窑,却不详其规模庞大而大器晚成的后期中心瓷业重镇的历史真容,多数旧文本对该窑的介绍大抵只字片语带过,或将之纳入含糊不清的“磁州系”(Cizhou Type)的范畴内,鲜有系统的独立著述,却在磁州窑的文案里才作为一个附带概念提及。且因其特殊的文化地理环境和很大比重的替代型烧造史,黄河流域带诸多密集窑群的重叠生产而风格类同等历史原因,为该窑部分产品的断源断代带来很大困难,诸多鹤壁窑场存世器的真实身份亦因此湮埋。
如上博馆藏的这件白地黑花人物花卉图罐,馆方标称为元代磁州窑产品;而河南鹤壁窑博物馆,却将之作为鹤壁窑代表器物转载在图文陈列栏里,鹤壁一些研究者也持此观点;但它在郭学雷所著《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中,则被断为明代禹州窑场的产品;国内外多数收藏或拍卖机构一般都采用“元代磁州窑”的称谓。其实无论是从器制、胎釉彩、题材内容还是画风笔触等时代特征的角度看,这类产品冀豫鲁晋陕元代众多窑口都有大同小异的出品,以笔者个人浅薄经验看,这件东西更接近约元后期-明初的禹州扒村窑场产品,基本不可能是磁州彭城的东西。
包括如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著名的藏枕系列中,一些被认定为鹤壁窑的器物断源,也多有争议,应谨慎对待。
幸经考古部门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努力,近年逐渐梳理出基本概貌。尤喜近年一些河南本土研究者如鹤壁李建东、陈景顺等人,以对地方历史的责任心和对古陶瓷文化的热爱执着,发挥公共考古特长而不懈追寻,使鹤壁窑在业界渐入人心。
本次研究,我们集思广益,将鹤壁窑场置于整个中原地区大框架中,作历史动变的宏观考察和再审视,以求更中肯的描述。并尝试以更阔视野和渠道来采集资料,提高历史信息统计的有效性。
宏观方面,既要客观认识到鹤壁窑场烧造史及其产品,前期大部分属于迎合大众中低端市场的属性,工艺美术价值和技术创造贡献不大;也要肯定这种以量取胜的经营策略,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民生保障、瓷业发展和工艺推广的重大意义;还要看到其金代以后的崛起,特别是钧瓷产业影响力在元代的全国性领先优势和中心地位。
在微观考察方面,对遗存素材,则以我们的专业视角作有别于常规范式的器物考究,厘清一些品类的工艺属性,为类型学研究拾遗补缺。并深挖细节,寻觅如白瓷、黑瓷、钧瓷类一些被埋没的高精产品,试窥其生产目的与供应对象,重构更完整的鹤壁窑场生产序列,还原其历史真容。
 
我们认为,鹤壁窑在唐-北宋时期,发展相对缓慢,滞后于磁县和河南其他一些大窑场,但自约金代中期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期,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是金元时期整个北方地区核心生产基地之一,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窑场规模冠绝一时,以普通民用瓷为主打,兼产少量供应上层社会的精细作器,以量取胜。
2、集冀豫两省瓷业之长,以河北定州类型白瓷、磁州类型白釉篦花、白地黑花、黑釉及其天目釉类和河南钧瓷等为大宗,以淡青釉篦花、黄釉刻剔花类产品为个性特色。
3、是元代规模最大的钧瓷产区。与淇县、浚县以及安阳善应、林县、磁县彭城等形成密集型产业中心带,并辐射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区,不仅将宋金时期的河南钧瓷在工艺和烧造上作了改进,更将这种名贵产品推广发展成为贵贱雅俗共享的社会性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4、工艺装饰的民俗气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