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窑|中国瓷器烧造史的缩影
2021/2/21 17:18:14
淄博窑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烧造历史,它经历了北朝的创烧,隋唐时期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鼎盛辉煌,元明清时期的余韵悠长。当代仍然是我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当属首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淄博窑是中国瓷器烧造史的一个缩影。
花人物茶盘(1916年)直径35厘米
北朝时期·窑火初燃
寨里窑是淄博地区最早的烧瓷窑业,也是山东地区最早的瓷窑之一,延续时间从北朝晚期到唐代中晚期(三四百年)。北朝时期寨里窑瓷器釉色以青褐色为主,由于施釉不均,釉面为厚薄不匀的斑块状。胎较厚重,呈灰褐色,质疏松,表面有气孔和黑板。器类比较简单,以碗、盆为主,有少量罐类。到了晚期,瓷器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釉呈淡青色、透明玻璃体,釉面光洁。胎较薄而坚致,呈灰白色,没有或仅有少量的黑斑和釉点。淄川出土的青釉莲花尊是寨里窑的代表。
绿彩炉及人物像(金代)
釉莲花尊(北朝)
隋唐时期·窑业渐兴
中国瓷器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隋代及唐代早期,淄博地区的窑址都只有寨里窑一处。直到唐代中晚期,淄博的另一个窑口磁村窑异军突起,开始烧造各种瓷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磁村进行的瓷窑调查和发掘证明,磁村是继淄川寨里北朝青瓷窑址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窑址。肇始于唐代,经五代、北宋,一直到金代,延续长达六百年之久。
磁村在唐代早、中期的窑址以村南苹果园为代表,烧造的产品处于从青釉向黑釉过度的中间形态。黑釉较多,其次为青釉、酱釉和少量的茶叶末釉。釉色不够纯正,胎呈缸红、白、灰等色。唐代晚期的窑址以村东北窑洼的窑堆下层为代表。釉色与唐代早、中期相同,但出现了极少量的油滴釉。釉色纯正,施釉薄而均匀,光泽度较高。胎以白色为主。
式贴花执壶(民国)
釉刻划黑龙纹炉(元)
北宋金元时期·鼎盛辉煌
在淄博窑一千五百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北宋金元时期是其繁荣期。北宋时期名窑林立,淄博窑注重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北宋末期,淄博地区烧窑由柴烧转变为煤烧,在当地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条件下,窑业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在金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磁村在明朝以前名为“磁窑务”,清代改为磁窑坞。“务”是宋代官设的贸易机构和税收场所,管理瓷器的贸易机构如在江西景德镇设立的“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瓷器税收的贸易机构如在山西介休洪镇山设立的“瓷窑税务”。磁村之所以旧称“磁窑务”,说明磁村一带至晚宋时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制瓷业,因而官府才在这里设官收税。
釉双鱼形扁瓶(民国)
釉龙首葫芦形模印纹扁壶(清)
绿彩炉(金)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百花争艳的年代,磁村窑也在宋金时期迎来了它的顶峰时期。当时的陶瓷业分化为官窑、民窑两大类别。淄博陶瓷业因受本地原料的限制,遭到了官窑的拒绝。但是因其生产粗瓷,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这一时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磁村窑的烧造规模日益扩大、品种快速增加,影响不断提高。
北宋时期,在北方定窑、磁州窑等名窑的影响下,淄博窑逐渐由青瓷转变为白瓷,并在北宋时期成功烧制白瓷。北宋时期以北窑洼为代表,白釉为主,白度较高。少量黑釉,漆黑光亮。一般均为白胎。出现划花、剔花等装饰手法,或在黑釉碗口加一条白釉宽边。
金代时期是淄博窑制瓷历史的顶峰时期,窑口主要有磁村窑、坡地窑、博山大街窑、八陡窑等,制瓷业出现了多种产品共存的现象。黑釉器是金代淄博窑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烧制出非常多的有特色的名品,如油滴釉、仿兔毫黑釉、黑釉铁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