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上林湖|秘色瓷的诞生之地
2021/3/26 16:44:25

 
考古人员在清理后司岙窑址地层时发现的瓷质匣钵层
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里,描绘了一种巧夺天工的越窑瓷器,它似青如黛,夺得千峰万山之翠;它夜半盛露,如同嵇康斗酒残遗之杯。“秘色瓷”由是化作一阙传说,成为后世无限倾慕、穷极寻觅的至宝。
 
后司岙遗址发现的“官”字款瓷质匣钵秘色瓷盏
然而,“秘色瓷”究竟为何物?莫非所有顶级越窑瓷器,都可被称作“秘色瓷”?
答案终至1987年有了分晓,法门寺地宫惊世重现,其中一块《衣物帐》石碑如目录般一五一十道出真相,将世人的目光聚焦至唐懿宗为礼佛而恩赐的“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之上。
自是,如这十三件胎质细密、釉色盈润的越窑青瓷,便作为“秘色瓷”派遣至当代的前驱信使,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段失落传奇的重访之旅。
接下来,“秘色瓷出产于何处?”便成为了考古学家最急于破解的谜题。
 
后司岙遗址发现的“官”字款瓷质匣钵残片
秘色瓷前史
秘色瓷的窑址,与越窑紧密关联。位于今浙江上虞的早期越窑,曾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一度掌控着行业的前进方向。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便出现于此,六朝时这里亦是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
2013-201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虞市文物部门联手,在上虞曹娥江沿岸的禁山等地开展考古工作,揭示出早期越窑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的发展轨迹,率先叩开了秘色瓷的“前史 ”,并一举摘得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早期越窑建立在山下水边的山岙处,烧瓷的龙窑沿山坡布设。龙窑形如其名,呈狭窄长条形,利用山势的自然坡度,提供使窑中热气向上运动的抽力。
这种窑炉建筑方便,装烧量大,烧造温度高,气氛较易控制,早期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就与浙江从夏商时期起便使用龙窑烧造原始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期越窑龙窑炉
唐代以前,越窑青瓷几近独领风骚,约等于当时中国瓷器所能达成的最高成就。待至李唐一世,“南青北白”的大格局逐渐形成,但作为后起之秀的北方邢窑、定窑白瓷,也只能刚刚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迨至越窑青瓷祭出“秘色瓷”这一杀手锏,皇室贵胄遂为之倾倒。
清朝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 • 秘色窑》中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钱氏皇族,甚至直接将秘色瓷据为己有,“臣庶不得用”;迄今发现的多座吴越国钱氏墓葬,如吴越国第二任君主钱元瓘墓中,即发现有类似法门寺秘色瓷的珍品,可为佐证。
虽然“秘色瓷”之“秘”字作何解释,学界尚莫衷一是,但其大抵有“珍奇”之意,应是不虚。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历史上,秘色瓷从釉料配方到烧制工艺都秘而不宣,作为一种皇家专用之物,有机会见识秘色瓷的人少之又少。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瓷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知晓。图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釉色如冰似玉,被认为是五代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窑厂藏在湖底?
2015-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家单位联合开展考古工作,终于找到了秘色瓷的产地(并再次成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得主)——浙江上虞东部不远、同处宁绍平原的今慈溪上林湖一带,即是晚唐、五代时期高质量越窑的生产之处。
如今上林湖波光粼粼,群山四围,上林湖越窑的最核心区域,便位于上林湖西南岸的后司岙。考古领队郑建明和他的同事曾日日乘船,往返于上林湖。如今的上林湖水位已高于当年十余米,因此静谧的湖面之下,也藏留着秘色瓷窑场的部分踪迹。
 
上林湖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