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今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2017/9/22 14:32:19


    (中国瓷网9月22日讯) “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于 今天上午 10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这个展览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清华大学教授、著名陶瓷专家张守智、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湖南省及醴陵市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 
      醴陵是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从考古发掘发现,该地区自东汉已有制陶的历史,宋代主要生产青瓷,明清两代盛产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熊希龄以现代陶瓷工业为基础,在姜湾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从创烧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确立了以典雅绘画性装饰为主的高端品质。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蜚声海外。由于战乱,醴陵产区经过短期的兴盛后,瓷业凋敝,技艺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5年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请吴寿祺等老艺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醴陵釉下五彩逐步恢复,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在高温硬质瓷瓷质和高温色料稳定性等方面均领先世界。
      陈扬龙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 1941年出生于醴陵陶瓷世家,是湖南陶瓷研究所的第一批“十艺徒”之一,师从吴寿祺、宋成仁和林家湖等老艺人,是新中国醴陵高温釉下五彩瓷复兴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从上世纪 50年代到 80年代,他一直从事原料配制和工艺革新的研究和试验。他主持轻工部色标试验项目,用五年时间熟悉掌握色料在不同釉质和窑型中的聚结力、发色力、乳浊性、稳定性和相生相克原理。多年作为技术指导下厂,钻研成型技术和烧成制度。在原料配兑、成型工艺、烧成控制、彩绘技法上大胆创新。他认为陶瓷是由胎釉、器形、工艺和装饰等构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不能“以瓷当纸”,而忽略造型设计、制瓷工艺、装饰风格等陶瓷元素的有机结合,应该坚持陶瓷艺术的特性,用陶瓷的语言来表达陶瓷艺术,始终与中国画保持借鉴而不同化的距离。陈扬龙先生真可谓抓住了陶瓷艺术之真谛。今天的陶瓷艺术家们,应该认真思考陈先生的这种真知灼见,从中得到感悟,创作出不同窑口不同风格的陶瓷艺术精品。
      陈扬龙先生坚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他认为这样作品才有情感和生命力。他研究植物的生长结构和姿态,观察总结植物在不同阶段、不同天气和不同时间的情态和神韵,以“格物”精神来写生。用“移情”的方法专注于表现物与我的关系。他由折枝花发展出通景花卉。重视与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出“装饰性构图,写实性表现”的风格。晚年又成功通过提炼物象精髓,创新出图案化装饰化的变体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陈扬龙先生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和试验,于90年代概括出了“薄施淡染”醴陵瓷这一独特的技艺特点,使醴陵瓷艺成为我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他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薄施淡染”是在传统“单线平填”“接色”“罩色”“点水”等技法上创造性的发展,然而其层次更为丰富,色彩更为水润,厚重而又通透。对传统绘画“三矾九染”的技法进行了分水技术的彻底工艺化。“薄施淡染”是通过彩绘和瓷质共同实现的,因此,他对每一个器形的胎釉的选料配比和成型工艺都会反复试验,将传统的“三烧法”改进为“四烧法”,不断追求极白、极薄、极透和极润的“类玉”质感,最终达到清新隽雅、空灵幽静、平淡天真、意态高远的境界。“薄施淡染”是陈扬龙先生通过工艺研究、原料试验和艺术探索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