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中记载的吉州窑
2016/6/15 16:22:07
历史并不如烟,不会一飘而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总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吉州窑,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古窑口,也同样如此。
南宋 吉州玳瑁盏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其主要窑口集中在吉安县永和镇,因此,又称为永和窑。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终烧于元中晚期,前后延烧时间达500余年。吉州窑效法百工,汲取了南北众多窑口的特色,又独具匠心,创烧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等风格特异的全新品种,将陶瓷艺术与民俗风情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两宋时期追求和敬清寂、含蓄内敛的艺术氛围中,开辟了一条奔放热烈、纹饰绚烂、自然清新、瑰丽多变的新的陶瓷艺术路径,成为唐宋时期独具魅力的一朵艺术奇葩。本文主要就古籍文献中对吉州窑的记载作一个整理和分析,以此尽可能地还原和接近吉州窑的历史真相。
南宋 吉州剪纸贴花窑变盏
宋人周必正撰《辅顺庙记》中说及:“皇朝景德(公元1004——1007年)中,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窑焰竟日夜。”(《东昌志》卷二)这段记载说明在北宋早期,吉州窑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瓷窑始置官吏”,“窑焰竟日夜”,设官吏管理当然并不能等同于官窑,但肯定是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产生了可观的税收。“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也说明吉州窑属民窑性质,当地百姓是“耕且陶焉”!
《庐陵县志》引《青原杂记》:“欧阳铁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祐,崇宁者。”欧阳铁是庐陵县人,与北宋末年的欧阳询是同族,和南宋宰相益国公周必大是好友。生活北宋末年与南宋早期,所以对于记载舒家窑的情况是当时当地人记当年的事,可信度比较高。也佐证了以捏塑、雕件出名的舒翁、舒娇应该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曾任吉州司户的单(日韦)在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所撰的《清都观记》中写道:“(永和)镇距城十有余里,濒江带山,聚不井落,凿山火土,埏埴为器,贸易于四方,瓦砾尘埃,所在如是。”这说明至南宋初的绍兴元年,吉州窑已经蔚然大观。“贸易于四方”,吉州窑显然已不再是地方的小窑口了。
从以上三段记载可以推论,吉州窑在北宋早期已成规模,瓷塑雕件盛行一时,至南宋早期其影响已扩散至全国各地,俨然一大窑场也!
南宋 吉州黑釉剪纸漏花梅枝长颈瓶
元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九十年,却对中国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而又巨大的影响。
元代是汉文化割裂、破碎最严重的年代,也是汉人社会地位最低的年代。元代的汉文化,只有流落于街头世俗化了的元曲,自怨自叹地诉说着文人的悲哀。然而,元代海禁大开,却带来了东西方贸易从未有过的兴盛,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从未有过的融合。这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同样带来巨大的影响。吉州窑,也不例外。
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立官办机构管理瓷业,当时,景德镇还隶属浮梁县管辖,故称“浮梁瓷局”。浮梁瓷局统领全国制瓷业事务,是直接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也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在地方上设立的官窑机构。至元十五年设立,距南宋小王朝灭亡还有一年,这充分说明元王朝对制瓷业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与元王朝与海外的陶瓷贸易是分不开的。瓷局设立之后,创烧了枢府釉瓷、青花、釉里红、蓝釉、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瓷器等,中国的制瓷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由于战乱,浮梁瓷局基本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瓷局的运作时间长达70余年,在元代不长的执政历史中,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