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新发现
2022/6/19 16:12:11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的主动性考古项目,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内顶级陶瓷考古研究机构,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等地方高校,组成联合考古队,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肖发标研究员担任考古领队。于2021年5月—2022年1月在御窑厂遗址公园的西北角、原景德镇市铁路局宿舍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图1)。
 
发掘位置图(航拍)
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是在2020年3月景德镇市考古所对该区域进行考古勘探之后进行的正式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为了更好观察明清御窑厂北段西围墙内外遗迹与西围墙的布局关系,既没有按正南北方向,也没有按勘探探沟方向,而是按西围墙的走向为南北轴线,为避开周边建筑的阻挡,共布10×10(米)探方4个,外加5×5(米)探方3个,布方面积为475平方米(图2),后来为了遗迹的完整性,将3个5×5(米)探方扩展为2个10×10(米)探方,但受多种因素限制,实际发掘面积仅有442平方米。
 
图2 探方分布示意图
01 地层堆积
20世纪80年代在明清御窑厂西围墙墙基之上砌筑了护坡墙,护坡墙东、西两侧地层堆积差异明显。东侧为厂内官窑区,西侧为厂外民窑区,两侧文化层的开口均为民国地层,但厂内平均高于场外2.5米左右。现以典型堆积为例加以说明。
1.西围墙以东御窑厂内的地层堆积
在西围墙以东的御窑厂内,我们只发掘了一条长度17米、宽度为1米的探沟。从探沟东壁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到,这里的地层可以划分为5层(图3):
 
T4东壁地层剖面图
第①层分为a、b、c三个亚层。①a、①b层为现代层,遍布整条探沟,出土少量现代建筑垃圾和塑料制品、玻璃碎片等,为1980年代以后形成。①c层为踩踏面,遍布整条探沟,出土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青花、白釉瓷片,另有少量玻璃碎片、电瓷等,分析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作坊踩踏面。
第②层分为a、b两个亚层。②a层厚约1.80米,遍布整条探沟,是厂内堆积最厚的一层堆积。土质紧密,土色红褐,含少量匣钵、窑渣、瓷质套缽、垫饼,另有一些明初的官窑釉里红、红釉、白釉碗、盘瓷片,不见宣德以后的产品,分析为宣德时期形成的堆积。②b层厚约0.20米,土质粗松,土色灰黑,包含大量匣钵、窑渣,另有大量元代青灰釉瓷与明代初期的白釉与釉里红瓷器,器类有高足杯、碗、盘、双耳抱月瓶等,还有一些白釉瓷质筒瓦等建筑构件,分析是明代永乐时期的堆积。
③层,垫土层,很薄,厚约0.05米。质地紧密、纯净,有夯打迹象,土色红褐。Q1叠压于该层之上。该层包含物有少量白釉碗、瓷质套缽及一些洪武时期的建筑构件。分析是明代洪武时期的堆积。
④层,窑业垃圾层,厚约0.25米。包含匣钵碎片、窑渣,另有一些元代青灰釉、青花瓷片及少量洪武时期红绿彩及红釉瓷片,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瓷塑等。分析为元末至明洪武时期地层。
⑤层,踩踏面。包含少量匣钵碎片和窑渣。包含物有元代灰青釉瓷、卵白釉瓷及宋代青白瓷,器类有碗、杯、碟等,判断为元代堆积层。该地层和墙外T02⑬层为同一时期。
2.西围墙以西御窑厂外的地层堆积
在西围墙外围区域平均发掘深度在2米左右。部分探方发掘至生土层,深度在6.25米左右。
厂外地层堆积与厂内地层堆积的最大区别是,厂外几乎不见永乐至宣德朝的明代早期堆积,在元代堆积之上的明代堆积,年代最早的也不过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即所谓的“空白期”,堆积较厚的是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堆积,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的制瓷作坊与烧造窑炉遗迹比较多,民国晚期以后只见房屋与道路遗迹。另外,在元代堆积层之下,发掘区的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