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宋元明制瓷作坊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2025/3/12 16:13:26
湖田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湖田村境内,分布在与昌江相通的南河流域。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延续烧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景德镇古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烧瓷历史最长、揭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址,也是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青白瓷窑系的代表性窑场。1982年,湖田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布局井然 营造巧妙:宋元明制瓷作坊遗址的构成及价值
湖田窑历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丰富,尤以宋元明制瓷作坊遗址的遗迹最成系统。
在湖田窑板栗园重点保护区内,1995年和2015年先后考古发掘出土的作坊遗迹有房屋、道路、淘洗池、陈腐池、蓄泥池、窑前工作区、葫芦窑等,几乎涵盖了宋元明时期瓷器制作的各道工序。可对应南宋蒋祈《陶记》中对当时景德镇制瓷作坊内部分工情况的记载:“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划)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
湖田窑宋元明制瓷作坊遗址科普展示中心外景
(一)制瓷原料加工区位于遗址东南部,包括元代练泥池、淘洗池、陈腐池等遗迹。
练泥池为砖砌长方形池子,挖建而成,开挖长方形坑体后,在底部铺砌一层底砖。坑口长210、宽116、深68厘米。底砖长23-32、宽10-13、厚约4-4.5厘米。铺好底砖后,在西北向用青砖逐级叠砌成阶梯状的墙体,墙体上部用一块不规则长方形青石板加以覆盖,石板长约92、宽约40、厚约7厘米;东南向用一青石板立砌在坑边缘作成坑壁,石板长62、高68、厚约8厘米。西南、东北向的墙体则用青砖平铺叠砌而成,砖长10-38、宽10-15、厚约4-10厘米。坑内堆积主要为使用时沉淀下来的瓷土,白中偏黄。
陈腐池为长方形池子。长220、宽140、深42厘米。池底无铺垫物,池壁用饼状匣钵盖或桶形匣钵平铺垒砌或竖砌而成。池内堆积分为2层:第1层为红烧土堆积,厚约2-3厘米,内含少量黑釉盏、窑具和象棋子;第2层为黄色砂土堆积,呈胶泥状。
淘洗池出土二处,均为砖砌长方形池子:一处池底部用砖采用二横二纵方式相间排列铺就,池壁则用青砖错缝平铺垒砌而成,池长130、残宽90、残深52厘米,砖长24-26、宽12、厚6厘米,池内堆积主要为白中偏红褐色瓷土。一处池底铺五排并列的青砖,池壁用青砖叠砌。池长220、宽160、残深20-34厘米,砖长24-26、宽12、厚6厘米,池底因长期使用而略显凹塌,池内堆积主要为白中偏黄褐的瓷土。
制瓷原料加工区遗迹分布
(二)成型区域位于遗址西南部,包括元代辘轳车基座、水井、匣钵墙等遗迹。
辘轳车基座为圆形或近圆形洞状建筑遗迹,洞口用匣钵围砌一周,外部围绕以砖竖砌(与匣钵垂直)一周,再外又用砖横向竖砌一周,即采用大洞套小洞的形制。外径不超过1米,内径30-60 厘米,洞深约30厘米。底部为圜底,内用红烧土铺垫。此区域共有三个辘轳车基座遗迹,说明此处为拉坯成型区。
另外此区域有一水井,匣钵盖环绕叠砌,圆口、直壁,口径 100、发掘深度150厘米,井壁从上往下逐渐收分。方便作坊内生产用水。
成型区遗迹分布
(三)烧成区域位于遗址北部,有一条元代青砖路连接作坊各区,遗迹还包括元代窑前工作室、葫芦窑。
青砖路面呈东西走向,东西长30.6、宽0.9米,与窑前工作室相接。路面由小青砖砌成,中间弧拱,两侧略低。北侧由小青砖砌有排水暗沟,南侧砌有护墙。从路的形状,规模及所处位置来判断,应为作坊内露天过道。路面设计大气、雅观,充分考虑散水耐磨的特性,同时也照顾了分隔空间的变化。
窑前工作室东西长11米、南北宽5.5米,包含护墙、隔墙、青砖砌成的踏步台阶、红石柱础等遗迹。窑前工作室地面低于青砖路面,呈半地下状态,这既有利于在呈半坡状的窑炉前工作,也有利于东面作坊地面的干燥,空间错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