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西北角明清官窑遗存考古简报
2025/3/15 16:17:55

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传统镇区的中心地带,核心区保护范围达5万余平方米。202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七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御窑厂西北角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共布10米×10米探方6个,实际发掘面积442平方米〔图二〕。遗址堆积由北宋晚期延续至民国时期,揭露出各类遗迹单位70余个,出土的瓷器、生产工具、建筑构件等遗物数吨,可复原器物达千余件。鉴于各时代遗物面貌的迥异现象,本次发掘成果的披露将分为宋元窑业遗存、明清官窑遗存、明清民窑遗存三个部分,本简报内容主要为其中明清官窑遗存部分。
 
〔图一〕 2021年发掘地点位置图
 
〔图二〕 御窑厂西围墙北段遗址平面图
一 地层堆积
T3、T4东侧的Q1以东为官窑区,受地势等因素制约,仅发掘南北长17米、东西宽1米的探沟1条。现以T3、T4东壁为典型剖面介绍御窑厂的内官窑堆积情况〔图三〕。
 
〔图三〕 T3、 T4东壁剖面图
①层分为三个亚层。①a层:现代生活地面。夹杂少量炭屑、白灰颗粒,土质较硬。水平状堆积,全方分布。厚0.05-0.2米。包含大量瓷片、电灯、电池等。在探沟北端有现代墙基一座,该墙基打破①a、①b、①c、②a层。①b层:近代扰土层。土色为黑褐色,土质疏松。水平状堆积,全方分布。厚0.21-0.27米。包含少量现代建筑垃圾、玻璃碎片等。①c层:晚清、民国时期踩踏面。土色为灰黑色,土质较硬,呈千层饼状,含少量细碎木炭。水平状堆积,全方分布。厚0.06-0.15米。包含瓷片、窑具及零星玻璃碎片、电瓷器。开口于①c层下的遗迹为SJT1,SJT1打破②a层。
②层分为两个亚层。②a层:明代早期窑业堆积层。土色为红褐色,土质紧密。水平状堆积,全方分布。厚1.71-1.8米。包含少量匣钵、瓷质套缽、垫饼,另有一些釉里红、红釉、白釉等碗、盘类瓷片。在T4中部有一宽0.88米、高1.8米的现代盗洞。②b层:明代早期窑业堆积层。土色为灰黑色,土质粗松。堆积较平缓,全方分布。厚0-0.2米。包含大量匣钵、零星瓷质建筑构件,另有一些青灰釉及白釉、红釉及釉里红等瓷片。开口于②b层下的有瓷质水管、Q5,Q5打破③层、④a层。
③层:明代早期夯土层。土色为红褐色,土质紧密。堆积较平缓,主要分布于探沟的中部。厚0.05-0.07米。包含少量白釉瓷片、瓷质套缽及一些建筑构件。Q1叠压于该层之上。
④层分为两个亚层。④a层:元末明初窑业堆积层。土色为灰褐色,土质较硬。堆积较平缓,主要分布于T4的中部。厚0.25-0.27米。包含大量匣钵碎片以及部分青釉瓷、青花瓷、红绿彩瓷残片。④b层为典型元代地层,相关宋元时期窑业遗存已另行刊布。
二 主要遗迹
官窑区仅揭露出御窑厂西围墙、排水管道、瓷器掩埋坑等少量的遗迹单位,所有遗迹在发掘区内统一编号,现选择代表性遗迹介绍如下。
(一)御窑厂西围墙
Q1为御窑厂西围墙北段的墙基,开口于T1、T2、T3、T4东侧的现代挡土墙下,方向345°。发掘区内墙基长41米、宽0.8米-1.3米、残高0.8米-1.2米。在T1、T2内两股墙紧贴在一起,宽0.8米。在T3、T4的北段则出现内、中、外三股墙贴合在一起的现象,宽1.3米〔图四〕。
 
〔图四〕 Q1平剖面图
墙基平地分段修砌,材料以废弃匣钵为主,兼以瓷质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填充其中,墙基内见有少量永乐时期的官窑瓷片等。在T2、T3内,Y1、Y7和Q1之间出现多次互相打破现象。T2、T3、T4内墙基以下为垫土层,包含物见有洪武时期的白瓷片、瓷质建筑构件。
根据Q1所在位置、层位关系和包含物判断,该围墙的始建年代为永乐时期,废弃年代为清代末年。
(二)瓷器掩埋坑
官窑瓷器掩埋坑两个,形制和埋藏方式相同。K1位于T3的东南角,形成年代和T3Q1东侧的②b层相近。开口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弧腹,底部凹凸不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