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董家岭横弄清真寺遗址发掘简报
2025/3/17 17:46:50
清真寺遗址位于景德镇珠山区董家岭横弄12号,西距昌江约490米,南距南河2600米,北距御窑厂南门550米,属景德镇老城区中心地带〔图一〕。
〔图一〕 清真寺位置示意图
据口述史材料和既往研究,清代景德镇伊斯兰教众曾以清真寺及其附近区域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积极展开远距离陶瓷贸易活动。因此,景德镇清真寺对于了解景德镇陶瓷贸易人群和贸易形式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4月,为厘清清真寺始建年代、细化清真寺历史,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景德镇陶瓷的销售网络、深入探讨明清景德镇陶瓷远距离贸易活动的人群、网络和形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清真寺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本阶段田野工作自2024年4月持续至6月,共布探方4个〔图二〕,实际发掘面积118平方米,揭露出南宋至近现代多期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标本,为探讨景德镇清真寺区域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现将清真寺遗址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二〕 探方分布示意图
一 探方分布与地层堆积
地表现存墙体将清真寺分为多个区域。根据地表隔间情况,发掘时将清真寺分为5个区域,各区域探方分别编流水号。本阶段发掘探方为第1区域的3个探方和第5区域的1个探方。综合考虑安全、发掘面积等因素,未按正方向布方,基本按照原有隔间方向布方。此处以T0101、T0103、T0501为例介绍地层情况。
(一)T0101
T0101位于清真寺第1区域中部,按隔间方向布方,方向为330°,布方3米×8米,发掘面积24平方米。探方中部偏东区域被一现代化粪池打破。以探方北壁为例介绍地层〔图三〕。
〔图三〕 T0101北壁剖面图
第①a层,全方分布,厚0.05-0.17米。灰白色混凝土,混凝土部分坚硬致密,此层为现代层。其叠压H4。
第①b层,全方分布,厚0.15-0.55米。灰褐色粉沙土,土质较疏松,包含瓷片、垫饼、匣钵等。出土瓷片流行青花灵芝茶花纹,线描青花忍冬纹,以及粉彩花卉和吉祥纹饰,时代集中在乾隆至同治时期。根据出土遗物及地层关系,推测此层为清代中晚期地层。其叠压活动面(DM1)和H1。DM1为黑色夯土层,表面刻有0.35米见方的方格。
第②a层,分布于探方东部及南部,厚0-0.42米。浅灰色沙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包含较多瓷片、匣钵等。出土瓷片整体面貌与①b层类似,但包含有部分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早期瓷片。推测此层年代为清代中晚期。其叠压H24、H26。
第②b层,分布于探方东部及南部,厚0-0.1米。红褐色沙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包含较多匣钵、红烧土颗粒、黄土块、煤渣和少量瓷片、垫饼。出土瓷片较少,其中包含明末流行的粘砂玉环底,并有少量明中期瓷片。推测此层年代为明万历晚期至崇祯。从②b层起,为保留遗迹,仅发掘探方东部。
第③a层,分布于发掘区域东部,厚0-0.65米。红褐色沙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包含煤渣、红烧土颗粒、瓷片、匣钵等。出土瓷片以青花瓷为主,少量白瓷和景德镇仿龙泉青瓷,典型器物有弘治至正德流行的白釉涩圈小杯,仿龙泉花口盘,满绘的青花缠枝菊纹碗盘等。推测此层年代为明弘治至正德时期。
第③b层,分布于探方中部偏东区域,厚0-0.2米。黑褐色沙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红烧土块、煤渣和少量瓷片、匣钵、窑砖等。出土瓷片面貌与③a层相似。推测此层年代为明中期。
第④a层,分布于发掘区域北侧,厚0-0.5米。灰褐色沙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煤渣、红烧土颗粒和少量瓷片、匣钵、垫饼。出土瓷片面貌与③b层相似。推测此层年代为明中期。其叠压F1。
第④b层,分布于发掘区域南侧,厚0-0.18米。黄褐色沙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煤渣、红烧土颗粒和少量瓷片。出土瓷片面貌与④a层相似。推测此层年代为明中期。
第④c层,分布于发掘区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