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桥窑址明清遗存发掘的收获及相关问题
2025/3/22 17:42:01
本研究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课题“无机质文物的技术发展及其与文明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19YFC1520205)分项目的成果之一;亦是北京大学文科纵向支持项目“晚明时期瓷器生产的‘官搭民烧’制度研究”的成果之一。原文刊载于《文物》2020年第11期,作者授权“纸上考古”微信公众号刊发,如需引用请据纸版原文。
一、概说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窑业生产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窑与以贡御贡官为目标的官窑并行发展的生产格局。在生产分工、管理体制与技术改进等方面各自形成了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官窑、民窑之间互补,使景德镇的窑业以空前的活力迎来了生产的高峰,推动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此时,景德镇的窑业生产逐渐集中到了镇区。镇区即古代浮梁县下属的“景德镇”,这里是人力、物力资源的辐凑之地,是浮梁瓷业的核心生产区,御器厂也设置在这个区域。大量的民间窑场沿昌江密集分布,自北至南绵延十三里,故又有“十三里”窑场之称[1]。落马桥[2]就位于古代镇区的南部,西靠昌江,南近南河,是景德镇瓷业核心生产区内的一处重要民窑遗址。
2012年以来,落马桥窑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3],经整理可知,这里窑业生产的出现可上溯至北宋后期,南宋中期以后窑业快速发展,至元代达到高峰。五爪龙纹、描金蓝釉瓷片和高等级建筑遗迹的发现,表明此处在元代或为官方瓷器生产机构——浮梁瓷局下辖的一处重要的窑作。明清时期,落马桥窑场持续繁荣,从嘉靖时期开始成为一处重要的“官搭民烧”窑场。落马桥的窑业生产从北宋末延续至清末,时间跨度长达800余年,比兴烧于五代停烧于明代晚期的湖田窑还要长,是景德镇目前已发现的延烧时间最长的一处窑址。
对景德镇明清民窑遗址开展考古调查的时间比御窑厂遗址还稍早,但相比之下,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窑址却很少,尤其缺少在镇区范围内的考古工作(图一)。20世纪70~90年代,有关明清时期民窑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在市郊进行,以东郊湖田窑址为重心。1972年,刘新园和白焜对湖田窑址的初步调查,拉开了景德镇瓷窑遗址考古工作的序幕。随后,有关单位又多次对湖田窑五代至明代晚期遗存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初步明确了湖田窑的生产概况及各时期产品的特征[4]。1985~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对湖田窑址先后进行了10次共计13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是湖田窑址的考古发掘时期,清理了少量的明代遗迹和遗物[5]。2002~200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景德镇南河南岸(602所原子弟学校操场)湖田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元明时期的遗物,其中明代遗物的年代主要为明代早中期[6]。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曾对景德镇市区东北50余公里外的瑶里明代窑址进行过调查[7]。20世纪80年代以后,镇区内御窑厂遗址考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在老城区基建过程中,一些民窑遗物暴露,考古工作者曾对个别地点进行过简单的调查和标本提取,但关注和收获的主要是元代遗物[8]。进入21世纪,随着老城区改造的加速,镇区及周边的民窑遗址开始得到重视,部分窑址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2005年,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位于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处丽阳瓷器山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明代葫芦形窑炉一座及较丰富的明代早期遗物[9]。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对景德镇市北郊3公里处的观音阁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些生产性遗迹及较丰富的明代中晚期遗物[10]。近年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